摘要:得,一个主意吃了两遍,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可圈可点,汉成帝因为懒,自然不希望朝堂有诸多变数,如今萧望之居然敢调拨外戚跟皇帝的关系,他想干什么,这是真的吗,这回又了主意,赶紧派人去查,他能派谁,宦官,宦官没别的本事,就擅长无中生有,没事儿也要给你找点事,更何况,萧望之还高傲得很,皇帝派人一问,他就老老实实的承认:是有这么回事,外戚自持爵高位重,骄奢无度,我劝皇帝远离外戚,只是出于忠心,并没有其他非分的想法。原因很简单,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在这种时候帮萧望之等翻盘,自己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是一个小人,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冒险家,而且方法也非常到位,直接抓住皇帝的心理,向皇帝上书说:大司马史高私下安插门客,遍布天下,有不轨之心,而且史家还和其他家族勾结,害人无数,罪行累累。

大家好,我们的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正人君子眼里,小人无足轻重,谁能看得起他,但说实话,那是没给他们机会,一旦有了机会,西汉陈平是小人吧 ,汉高祖刘邦给了他机会,陈平就毫无负担的诡计百出,做出偌大的事业,今天讲的这个小人,本事虽然没陈平大,但也是个厉害人物,其实他原本想帮助忠臣,在谋得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天下做点贡献,结果呢 ,可惜的很呐,忠臣看不起他,人格受到侮辱,小人会怎么办?
指望这类人有什么道德约束,如果有,孔子也不会说:小人常戚戚,当然是怒而翻脸,结果,就留下一个祸患,祸害天下数百年。那么,这个小人是谁 ,他是怎么变那么利害的呢?
故事就得从汉宣帝临终时的那道遗诏讲起了。
毋庸讳言的是,汉宣帝是个好皇上,他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用情太深,心肠太软,就为这个缺点,可把汉家天下给祸害苦了,怎么祸害的。
汉宣帝打小吃苦,是民间出身的皇帝,在民间的时候,有一个共贫贱的爱侣,许平君,许平君死得早,留下一个儿子,刘奭,早早立为太子,刘奭干啥啥不行,汉宣帝也知道,让这小子上台,一定会把江山折腾的不成样子,好多次也有废掉刘奭的打算,但就因为太爱许平君,舍不得下手,就这么一直拖,一直拖,拖到他不行的时候。
前48年,汉宣帝终于到了龙驭宾天的时候,话说他走了不要紧,走了之后江山交给谁,总得留句话吧,对这个问题,汉宣帝只能看看傻了吧唧,干啥啥不成的刘奭,心里那个担心,担心怎么办?
能怎么办,还是仿照汉武帝托孤,给他留几个顾命大臣吧,这样一来二去,选中了三个人,谁?外戚史高,大臣,太子刘奭的老师,当世大儒萧望之、周堪,任命:
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管内廷;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一起负责外廷。汉宣帝的我主意是:萧望之、周堪是当世大儒,士族首领,他俩好好合作,能防止外戚做大;史高呢,本事不行,但背景深厚,外戚中很有些威望,有他坐镇内廷,可以防止士大夫控制皇帝。
如此双方制衡,实在完美的不得了,安排妥当,汉宣帝放心的离去,留下刘奭,继位当了皇帝,是为汉成帝。
汉成帝虽然有点仁爱,一辈子没怎么杀人,但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什么缺陷:好色、没主意。
好色让他流连花丛,懒得打理朝政,没主意呢,本来就懒,再加上这个毛病,那自然是谁的主意都听,一旦双方有了争执,很好,你们自个儿商量着办。
如此一来,史高,萧望之双方就直接对上了,史高眼窝子浅,只顾当下,只顾自己的利益, 萧望之呢,既是大儒又是士族首领,算个忠臣,有点忧国忧民的意思。
双方理政理念不同,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还都掌握了大权,所以,打汉成帝一上任,双方就开始争斗,而且争斗的特别厉害。
说起来还是萧望之等读的书多, 棋高一着,他自个儿也明白,单凭士族,也就是读书人的额力量跟外戚斗,肯定斗不过,斗不过怎么办?必然要寻找别的帮手,可这个帮手该找谁呢?恰巧,汉朝有个传统,自吕雉篡权之后,外戚跟宗室就一直不对付,自来敌人的敌人不就是自己的朋友吗?主意拿定,立马看上也喜欢读书,编写过战国策,楚王刘交的玄孙,在士族当中也有点威望的刘向,出于同善相济的缘故,双方一拍即合。
一拍即合之后呢,萧望之等马上推荐刘向当散骑宗正给事中,留在皇帝身边,专门监督皇帝的过失,用意很明白,说句诛心的话,就是为了控制皇帝。
萧望之等一出手就是狠招,史高急了,他怎么办?双方势力均等,他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如今明显萧望之做大,就这么束手待毙吗?
自来无能都是相对的,如今刀子都架到脖子上,还无能,那不是傻大个吗,很显然,史高不是,他也得找帮手,可这个帮手该找谁呢?
宗室,不可能,人家本来就看不起外戚,士大夫,更不可能,那是萧望之的地盘,如此一来二去,就没史高的活路了吗?当然不是,危急关头,史高的聪明劲儿冒了上来,看上一个当时几乎没人关注的群体,谁?宦官。
宦官,专门伺候皇帝的奴婢,萧望之等君子自然是看不起的, 可史高呢,就看上他们可以专门伺候皇上,跟皇上的感情,那可不是什么散骑宗正给事中可以比拟的。
主意拿定,连忙找到中书令,伺候皇帝批复奏章的宦官头子石显,双方如此这般商议一番, 遂一拍即合,结成联盟。
前面也说了,汉成帝好色,又没有主意,既不想理政 ,也没理政的能力,没有能力怎么办?大臣的奏章你的批复啊,这皇帝也绝, 直接把这任务交给石显,石显原本还算老实,但跟史高结盟后,凡是萧望之赞同的 ,我就反对,凡是萧望之反对的,我就赞同。
如此一来二去,让萧望之很不痛快,很不痛快怎么办?
君子就是君子,直接给皇帝上书,认为:权利应该给贤良方正的君子,不应该给心怀叵测的小人。
萧望之的奏章汉成帝是看到了的,可他看到又能怎样,最多说句朕知道了, 根本不会,也不乐意往深处想,但石显、史高可就不这么认为了,他们怎么认为?这已经是撕破脸直接开战了,直接开战怎么办?
好, 你有初一,久别怪我十五,皇帝跟前撺掇撺掇,提拔刘向当了宗正,掌管刘家的那摊子事,但却离开了皇帝,还让你有话说不出来。
这一招是不是很高,基本上杜绝了宗室跟萧望之等合作的能力,萧望之一下子就变成孤军奋战,那么,他就这么甘心失败吗,当然不。
就在这个时候呢,一个宣称能力挽狂澜的小人出现了,谁?郑朋,打汉武帝时期开始,老百姓就能直接向皇帝上书,郑朋就利用了这一条政策,可问题时,郑朋既然是小人,自然以利益为主,既然是为了博取利益,没什么不帮已经得势的史高,而是帮输了一局,并似乎没有翻盘能力的萧望之呢?
原因很简单,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在这种时候帮萧望之等翻盘,自己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是一个小人,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冒险家,而且方法也非常到位,直接抓住皇帝的心理,向皇帝上书说:大司马史高私下安插门客,遍布天下,有不轨之心,而且史家还和其他家族勾结,害人无数,罪行累累。
一句话,不法、谋反,一出手就是狠招,事情整的太大,汉成帝自己拿不了主意,赶紧找老师周堪商量,话说周堪,正为如何搬到史高发愁,如今瞌睡遇到枕头,自然大喜过望,急忙告诉郑朋,让他到金马门等候召见。
金马门,学士侍诏的地方,等于已经许诺,这是弄成 ,可以赏他一个官职,郑朋很开心,就这样被周堪引荐给萧望之。
这小子也绝,一见面就对萧望之说:你是想当管仲还是霍光,想当管仲,只做个忠臣,当我啥话没说,想当霍光,好的很,我来替你冲锋陷阵。
听着意思,还有后手,萧望之很高兴,让他着手去办,郑朋自以为出头有路,开开心心的走了,但他哪里能想到,他刚一出门,萧望之就后悔了,为什么?
郑朋是小人,肯定会用点见不得光的手段,可自己是君子,传出去不有损自己的名声吗,转念及此,心里这个后悔,立刻吩咐周堪,跟这个郑朋撇清关系。
就这样,郑朋刚一出门,萧望之、周堪就不搭理他了,找他们问个为什么,俩人也是避而不见,以为躲一躲就没事了,可事情能那么容易吗?
宁罪君子,莫罪小人呐,指望郑鹏这等人讲什么道义,有什么心里负担,门儿都没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转头就投了史高,说自己有搬到萧望之等人的主意。
史高一听,有高人帮忙,那还不乐开了花,连忙引荐郑朋见石显,见汉成帝。
估计汉成帝也纳闷,你早上不还是萧爱卿的人,怎么这会又投了史爱卿,良心呢,道德呢。
郑朋大嘴一咧,我的陛下哎,你以为我愿意得罪史大司马吗,以前说的那些话,全是萧望之他们唆使我那么干的,他就想调拨外戚跟皇帝的关系。
得,一个主意吃了两遍,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可圈可点,汉成帝因为懒,自然不希望朝堂有诸多变数,如今萧望之居然敢调拨外戚跟皇帝的关系,他想干什么,这是真的吗,这回又了主意,赶紧派人去查,他能派谁,宦官,宦官没别的本事,就擅长无中生有,没事儿也要给你找点事,更何况,萧望之还高傲得很,皇帝派人一问,他就老老实实的承认:是有这么回事,外戚自持爵高位重,骄奢无度,我劝皇帝远离外戚,只是出于忠心,并没有其他非分的想法。
萧望之就这么认了罪,史高呢,假装委屈的不得了,石显急忙看菜下碟,事到如今,不给个说法明显是不成的,不如将萧望之等交给廷尉处置吧。
汉成帝答应下来,萧望之等就这么垮台,史高、石显等逐步掌握朝政,尤其是石显,祸害天下数百年的宦官专权就这么开始,可这一切是谁造成的,郑鹏,但凡萧望之肯放下架子,史高、石显等不就垮台了吗?
所谓:小人想帮忠臣,忠臣却看不上,于是他立马反水,祸害天下数百年
有时候,小人就这么牛气。
参考文献:《汉书》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