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晚清太平天國史,就不得不說“天京事變”,這場領導層自相殘殺的內訌使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6年9月,正當太平軍勢如破竹之際,韋昌輝接到洪秀全密詔,率所部3000精銳星夜兼程趕回天京“清君側”。在佐天侯陳承瑢的配合下,韋昌輝順利進入天京,而後搶佔各重要街道、隘口;一切準備就緒後,韋昌輝親率北殿將士殺進東王府,趁着楊秀清沒來得及反應,手起刀落,一舉完成靖難任務。隨後,韋昌輝便將事態擴大化,以“北燕受刑”爲名,誘騙東殿餘黨前來觀看,而後趁機將其一網打盡,手段不可謂不殘忍。


聞知“天京事變”擴大化,翼王石達開從武昌前線返回,帶着曾錦謙、張遂謀進城勸說韋昌輝,讓其適可而止,不要繼續擴大事態。誰知,韋昌輝此時已經殺紅了眼,連石達開也要殺掉。翼王也覺察到危險,於是便連夜縋城而出,跑去大本營招集兵馬討伐北王。韋昌輝知道翼王跑後,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讓燕王秦日綱帶兵追殺石達開;二是屠殺翼王府;三是進攻洪秀全天王府,完全失去了理智。這就有意思了,韋昌輝回京時只帶3000兵馬,爲何卻敢圍攻洪秀全天王府,還派兵追殺石達開?他哪裏來的勇氣和自信呢?就小編看來,其中之原因可以歸納爲兩個字,即是無奈,做殊死一搏了。

先看看他爲何追殺石達開

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率吉字營攻破天京,俘虜了李秀成,並將其關在了兩江總督府。應曾國藩之請,李秀成在獄中寫了數萬言的《自述書》,其對“天京事變”做了如下描述:“東欲專尊,北翼不滿,密議誅殺東王,及兄弟仨,楊原清、楊輔清,其餘不得多殺。”在此可以很明顯看出,韋昌輝與石達開都是“天京事變”主要策劃者,都是此次事變的主角。只是因某種原因,韋昌輝回到天京靖難時,石達開沒有動身,而是繼續留在武昌,靜觀時變。換句話說,韋昌輝和石達開是盟友關係,有着共同的對手——楊秀清。

既然都是盟友關係,韋昌輝爲何還要追殺石達開呢?這實屬無奈之舉。韋昌輝率兵回來誅殺楊秀清時,是“奉詔討賊”,也就是說,誅殺楊秀清,是天王洪秀全的主意,韋只是執行者。可是,當韋昌輝誅殺楊秀清後,洪秀全卻沒有及時出來公佈詔書,承認事變的合法性,以致韋昌輝處境相當孤立。東殿餘黨因看不到天王詔書,認爲此事是韋昌輝幹,於是便和他在天京大戰。可以所,韋昌輝此時非常被動,他需要的是同情和立場而不是對錯。可是,石達開一回來,立刻劈頭蓋臉責怪他,毫不留情面地批評。此外,翼王石達開公開袒護東王餘黨,“其下何罪?何得盡戮?無乃自戕手足!倘官軍萬一知之,乘我之危、將何御?”還將楊輔清納入麾下,以示保護。


石達開回京後之種種事蹟表明,他此時正在收買人心,而後將自己當作“天京事變”的替罪羊,實現大權獨攬,坐收漁翁之利。那麼,既然如此,還不如自己搶先動手,也許還有一絲勝算,否則就真的成了人生輸家了。不過,石達開發現事情不對勁後,立刻跑了,韋昌輝便命令秦日綱去追殺,可惜沒有成功,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順帶說下,石達開回京後袒護東王餘黨之舉動,洪秀全也是相當的不滿意,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到:“天王亦不悅”。所以說,韋昌輝向曾經的盟友石達開下手,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都是權力角逐,沒有對錯,


石達開回京後之種種事蹟表明,他此時正在收買人心,而後將自己當作“天京事變”的替罪羊,實現大權獨攬,坐收漁翁之利。那麼,既然如此,還不如自己搶先動手,也許還有一絲勝算,否則就真的成了人生輸家了。不過,石達開發現事情不對勁後,立刻跑了,韋昌輝便命令秦日綱去追殺,可惜沒有成功,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順帶說下,石達開回京後袒護東王餘黨之舉動,洪秀全也是相當的不滿意,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到:“天王亦不悅”。所以說,韋昌輝向曾經的盟友石達開下手,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都是權力角逐,沒有對錯,只有勝敗。

再看他爲何圍攻洪秀全天王府

對於這問題,其實很簡單,韋昌輝已經走投無路,沒辦法了。石達開回到洪山大本營後,立刻率兵回京“靖難”,揚言要韋昌輝的頭,否則就帶兵攻滅天京。此外,石達開從安慶渡江後,並沒有直接進攻天京,而是帶兵去救援寧國,說是爲了打擊清軍,解除陳玉成之困境。其實,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石達開此舉有更深層次目的,即是留下時間,讓洪秀全與韋昌輝繼續鬥。要知道,石達開可是上書天王,要韋昌輝的頭哦。此時,韋昌輝該怎麼辦?出兵與石達開大戰,壓根沒有勝算,那就只能攻擊天王府,挾持洪秀全,增加談判之籌碼了。


總而言之,韋昌輝帶三千兵馬回京,既圍攻天王府,又追殺石達開,這實乃無奈之舉,是領導集團內部繼續惡鬥之表現。試想,若是洪秀全能及時公佈“誅楊密詔”,說韋昌輝乃是“奉詔討賊”,此次事變還會擴大化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