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德國就能得到一定的補給,能繼續接下來的戰鬥,比如說去攻打資源非常豐富的高加索北麓。在這個時候英美還發起了聯合反攻,導致原本就比較少的士兵不得不在兩邊同時戰鬥,這樣一來的話德國能用於對抗蘇聯的兵力就更少了。

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慘敗,爲何從此“無力再戰”?原因很致命
在1942年的4月5日,德國發布指令,要求一旦具備天氣條件,就一定牢牢把握住戰爭的主動權。想辦法讓敵人認輸,最終目標是殲滅剩下的紅軍,並且儘量奪取經濟資源。在計劃戰鬥方案的時候,定下的方案是攻擊莫斯科,因爲去年因爲太冷沒有完成進攻的任務,所以準備重新完成這個目標。

但是這個時候軍隊們經歷了莫斯科反攻後,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創傷,損耗了很多兵力。如果這個時候去攻擊莫斯科的話,說實話是非常不值得的。而且德國在經過一年戰鬥後,國內的石油、礦產等資源已經越來越少,快要供應不上了。

所以如果從比較實際的角度來出發的話,可以換一個對象進攻,去攻打那些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這樣德國就能得到一定的補給,能繼續接下來的戰鬥,比如說去攻打資源非常豐富的高加索北麓。而且當時的高加索北麓是蘇聯主要的礦產區和糧食產區,如果希特勒能把這塊地方攻下來,不但可以給自己補給,還可以逼得蘇聯缺乏糧食。但是蘇聯已經看出了德國的想法,於是在這裏派兵加強了防禦。

這場戰鬥的最後是蘇聯勝利了,德國召集了大量士兵發起進攻,卻幾乎全軍覆沒。而且元帥還被地方俘虜了,當時德國遭到了重大損傷,這樣的德國內憂外患,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力,但是已經非常虛弱了。根據資料顯示,二戰期間,德國的士兵數量最多的時候,也才只有780萬人在戰場上戰鬥。

1941年,美國也開始加入了戰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工業生產,這個時候美國已經開始有了作戰的裝備和物資,它開始干涉戰場,把資源源源不斷送到了蘇聯的手裏,可以說是此消彼長了。

爲什麼在經過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強大的德國就無力繼續戰鬥了呢?一方面是和蘇聯的實力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就是德國確實損傷了太多的兵力了,國內的補給也不夠。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蘇聯得到了美國的幫助,有了充分的補給,可是德軍卻沒有充分的補給,日漸衰弱。在這個時候英美還發起了聯合反攻,導致原本就比較少的士兵不得不在兩邊同時戰鬥,這樣一來的話德國能用於對抗蘇聯的兵力就更少了。這三個原因可以說很現實也很致命了,不管德軍再怎麼彪悍,也不可能用肉體擋過千軍萬馬了,何況補給還不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