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中央集團軍羣的第九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羣的第四裝甲集團軍,這兩個預定實施“堡壘”行動的加強集團軍意味着希特勒在東線的全部戰略預備隊,一旦進攻失敗,他們便無可替代。b. 應在狹窄的正面上集中使用進攻兵力,以便形成各種進攻兵器在局部的壓倒性數量優勢,確保實現兩個進攻集團軍的會師,並封閉合圍圈。

著:[美] 戴維·M. 格蘭茨[美] 喬納森·M. 豪斯

譯:孫渤 趙國星 張峻鳴

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再加上1942—1943年盟軍佔領北非,讓德國損失的不僅僅是在那裏投降的軍隊。德國顯然已經喪失戰爭的主動權,盟友們開始尋求體面地退出戰爭。意大利和羅馬尼亞已經開始做出和談的試探,土耳其也下定決心不進攻蘇聯的高加索地區。東京則在太平洋上忙得不可開交,顯然打算遵守同莫斯科簽訂的互不侵犯協定。而德國外交部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警告赫爾辛基,柏林絕不會同意芬蘭與蘇聯單獨媾和。

在這種環境下,從政治角度考慮,德國決不能拱手讓出東線的主動權。雖然只有最狂熱的德國人才會相信他們還能徹底擊敗蘇聯,但是大多數高層領導人仍然認爲德國有必要發動新的進攻。

鑑於馮·曼施泰因利用機械化的運動防禦取得了輝煌勝利,部分德國領導人認爲應該推遲進攻,等到德國擊敗蘇聯的下一場進攻之後再說,這種方案有時被稱爲對紅軍的“反手一擊”。可是,誰也不能保證紅軍會在德國人希望的時間和地點發動進攻。事實上,以曼施泰因爲代表的許多德國指揮官普遍認爲,既然冬季戰局結束時德國已經建立起相對於紅軍的優勢,就應該在4月或5月初泥濘季節剛一結束時,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馬上發動新的進攻。因此,這種立即進攻的“正手擊球”設想,已成爲德國指揮官和參謀軍官中的主流觀點。

即便是樂觀的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德國的作戰力量有限,特別是在僅僅休整六個星期後就重新發動進攻的情況下。1941 年德國陸軍曾經有能力在整條戰線上全面進攻,卻在太多的方向分散了兵力。1942 年的德國人仍然強大到可以在戰線北部按兵不動,在南部大舉進攻。現在,到了1943 年,“堡壘”行動只是作爲一系列有限進攻當中的最重要一環,這些進攻的目的,都僅限於鞏固德國的防線,同時對紅軍造成足夠的殺傷,從而推遲蘇聯可能的進攻。德國人特別期望“堡壘”行動能夠殲滅蘇聯的兩個方面軍,同時將自己的防線縮短120 公里。

1943 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1943年3月13日,作爲負責東線戰事的指揮機關,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發布《第5 號戰役令》。命令中明確提到當時的戰略背景:

可以預見,俄國人將在冬季和泥濘時期結束,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整補充之後,重新發動進攻。

因此,現在是我們搶在他們之前,在戰線上儘可能多的地區發動進攻的時候——至少在戰線的一個地區,例如南方集團軍羣的作戰地區。

我們必須讓他們在戰線的其他地區撞到銅牆鐵壁,血流成河。在這些地方,我們必須通過配備重型防禦武器,構築工事,埋設地雷,建立後方陣地,保持快速預備隊等措施,加強自己的防禦。

另外,還必須立即在各集團軍羣的作戰地區進行一些準備工作。進攻兵團必須補充至齊裝滿員,並經過充分訓練。因爲今年的泥濘時期預計會比往年更早結束,所以必須把每一天都合理地用在準備工作上。各集團軍羣必須每星期報告各自準備工作的狀況。陸軍總司令部負責調度必要的裝備和重型防禦武器。

接下來的段落,是希特勒爲每個集團軍羣詳細地分配任務,其中要求:

關於具體事項,我命令:

1. A集團軍羣……

2. 南方集團軍羣……

必須立即着手在該集團軍羣北翼組建一個強有力的裝甲集團軍,並不遲於4月中旬完成,以便能在泥濘時期結束後,俄國人發起進攻前,投入作戰。這次進攻的目標是,從哈爾科夫向北進攻,通過與第二裝甲集團軍派出的一個進攻集羣協同動作,殲滅第二集團軍當面之敵。關於這次進攻詳情和指揮結構、兵力展開方面的細節,另行具文補充。

3. 中央集團軍羣

首先,必須穩定第二集團軍和第二裝甲集團軍之間的局勢;然後,應按計劃鞏固各防禦戰線,並配備反坦克武器。這一點在基洛夫1○附近、斯摩棱斯克以北和西北地區,以及大盧基尤爲重要。然後,應當組建一個進攻集羣,以便與南方集團軍羣的北翼聯合發動進攻。

這樣,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羣和南方集團軍羣應在4月中旬以前,向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翼集結裝甲兵力。一旦泥濘季節結束,就馬上向突出部發動鉗形進攻。爲準備這次進攻,在遙遠南方困守黑海沿岸橋頭堡的A集團軍羣,奉命將幾個師轉隸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團軍羣。

三月的同一天,希特勒開始策劃一系列與“堡壘”行動並行或稍後實施的作戰行動。他指示國防軍統帥部作戰部部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派遣一個山地師到挪威,並增援正在那裏組建的一個裝甲師,以備德國不得不佔領瑞典時使用。他還希望奪取列寧格勒,這既可以撈取名聲,又有利於縮短德國在北方的戰線。

3月底,希特勒認真考慮過在庫爾斯克東南方向的一系列作戰計劃,旨在迫使蘇聯軍隊退出頓涅茨河周邊的工業區。然而,希特勒不願意讓這些進攻戰役影響作爲重頭戲的進攻庫爾斯克,並最終把它們撤銷。不過,這兩個行動計劃還可以發揮一定程度的欺騙作用。

4月15日,《第6號戰役令》通知所有參戰單位,應做好準備在接到通知的六天後實施“堡壘”行動,這個通知將會在4月28日之後的任何時間發佈。命令的部分內容如下:

我已決定,一俟氣候情況允許,就實施本年度的第一次進攻,即“堡壘”行動。

這次進攻具有決定性意義。它必須迅速實施並徹底獲得成功,並且必須爲我們奪取春季和夏季的主動權。因此,我們必須以非凡的進取精神,周密細緻地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必須投入最精銳的兵團、最精良的武器、最傑出的指揮官和大量囤積的彈藥。每位指揮官和士兵都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場進攻的決定性意義。庫爾斯克的勝利必將令舉世矚目。爲此,我命令:

1. 這次進攻的目的是,從別爾哥羅德地區和奧廖爾以南,以數個突擊集團軍實施迅猛的向心突擊,合圍庫爾斯克地區之敵,並通過向心突擊將其殲滅……

2. 我們必須確保:

a. 儘可能達成突然性,尤其不能讓敵人獲悉進攻開始的時間。

b. 應在狹窄的正面上集中使用進攻兵力,以便形成各種進攻兵器在局部的壓倒性數量優勢,確保實現兩個進攻集團軍的會師,並封閉合圍圈。

c. 應從後方縱深前調兵力,在楔形攻擊梯隊後面跟進並掩護其側翼,以便楔形攻擊梯隊可以全力向前推進。

d. 應迅速壓縮合圍圈,使敵人得不到喘息之機即被殲滅。

e. 應快速實施進攻,使敵人……沒有從其他戰線調來強大預備隊的機會。

f. 應迅速建立新的防線,以便儘早騰出更多的兵力,特別是快速兵團。

3. 南方集團軍羣應大幅度集中兵力,從別爾哥羅德—托馬羅夫卡一線發起進攻,突破普里列佩—奧博揚一線,並且在庫爾斯克以東與中央集團軍羣的各進攻集團軍建立聯繫。在不影響向普里列佩—奧博揚的主要突擊方向集中兵力的前提下,必須儘快抵達涅熱戈利—科羅恰地段—斯科羅德諾耶—季姆一線, 從東面掩護這場進攻;同時應以部分兵力在進攻的西側實施掩護,這部分兵力稍後將擔負攻擊並突入合圍圈的任務。

4. 中央集團軍羣應從特羅斯納—小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北一線發起集中攻擊,將主力放在東翼,突破法捷日—韋列捷諾沃一線,並與南方集團軍羣的進攻集團軍在庫爾斯克附近及其以東地區建立聯繫……爲了從東面掩護這場進攻,應儘快進抵季姆—希格雷以東—索斯納地段一線,但不能因此影響將兵力集中於主要突擊方向。應派遣次要兵力從西面[爲這場進攻]實施掩護……

5. 兩個集團軍羣的兵力所做的準備工作,應盡一切可能採取僞裝欺騙措施……最早的進攻日期爲5 月3 日……

6. 爲了欺騙敵人,南方集團軍羣的作戰地區應繼續爲“黑豹”行動做準備。應以各種手段來強調這種準備活動,並儘可能長期進行。同時,上述欺騙措施也將促使頓涅茨河戰線的防禦力量有效加強……中央集團軍羣的作戰地區不會採取這種規模的欺騙行動,但應通過一切手段干擾敵人對態勢的判斷……

日期:4 月24 日

阿道夫·希特勒、豪辛格中將

一輛“虎I”式重型坦克後面跟着輕得多的三號坦克

同一份命令還指出,“堡壘”行動得手後,將實施“黑豹”行動。

因此,從一開始,“堡壘”行動就預定在雨季結束之後儘快發起。進攻發起得越早,蘇聯人能做的準備工作就越少,也會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後續行動, 比如“黑豹”行動和佔領列寧格勒。

然而,中央集團軍羣的第九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羣的第四裝甲集團軍,這兩個預定實施“堡壘”行動的加強集團軍意味着希特勒在東線的全部戰略預備隊,一旦進攻失敗,他們便無可替代。即便是希特勒這樣的賭徒,也要儘可能未雨綢繆纔敢孤注一擲。4月30日,陸軍總司令部因連降大雨而下令推遲“堡壘”行動,這只是幾次延期當中的第一次。時光荏苒,轉眼從5月到了6月,希特勒和他的指揮官們曾反覆討論“堡壘”行動,都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一次又一次,德國人已箭在弦上,最後又都戛然而止。

本文節選自《庫爾斯克會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