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日本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國GDP按年率計算爲-3.4%,這是繼去年第四季度日本GDP年率下滑7.3%後,又一次錄得負值,意味着其經濟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爲5年來首次。不過,日本對出口的依賴也是導致其經濟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金融風暴眼》系騰訊新聞聯合優質媒體,關注全球金融風暴下宏觀、資本、產經、投資圈的危與機。

本文由騰訊財經與金十數據聯合發佈,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作爲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近2年來日本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在消退。爲此,日本也做出了不少努力,除了牽頭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外,還極力推動與中韓、東盟國家和澳新等國的RCEP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然而,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全球大型公共衛生事件卻令日本措手不及。5月18日,日本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國GDP按年率計算爲-3.4%,這是繼去年第四季度日本GDP年率下滑7.3%後,又一次錄得負值,意味着其經濟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爲5年來首次。

那麼,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日本的經濟是否就能避免衰退?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有哪些?日本經濟未來是否能儘快復甦?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闡述。

1.如果沒有疫情,日本還會陷入衰退嗎?

在2020年全球最大“黑天鵝”的打擊下,包括美國在內,全球不少國家的經濟都已陷入停滯,甚至面臨着衰退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一季度GDP年率萎縮3.4%並未引起廣泛的關注。

不過,由於其GDP年率已經連續2個季度萎縮,日本經濟已經陷入了“技術性衰退”。那麼,如果沒有受到這場疫情的衝擊,日本的經濟是否能成功躲避衰退的風險?

恐怕未必。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份,前日本央行理事早川英男(Hideo Hayakawa)就曾表示,日本經濟可能已經陷入溫和衰退之中,並且預計2020年就算日本央行繼續維持其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該國經濟最多也只能“溫和”反彈。

也就是說,日本經濟早已出現衰退的“端倪”。不過,當時日本第四季度GDP還未公佈,而其第三季度GDP年率則錄得1.8%的增速,爲連續第四季度錄得增長。在這一背景下,爲什麼早川英男斷言日本經濟可能已經陷入“溫和衰退”之中?

早川對此解釋道,日本看似強勁的GDP數據與當時其他疲軟的經濟數據明顯存在矛盾,比如日本出口和產出因全球需求放緩而下滑等。

作爲全球出口大國之一,2019年日本的出口狀況確實不容樂觀。今年1月份日本財務省公佈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該國出口額約爲76.93萬億日元,同比下降了5.6%。從每月出口的數據來看,截至去年12月,日本出口額更是創下連續13個月下跌的紀錄,可見其出口數據之疲軟。


在出口數據低迷的情況下,日本製造業活動自然不太可能強勁增長。事實上,去年12月16日日本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日本的製造業活動連續8個月萎縮,而產出和訂單的下降已經預示了日本第四季度GDP進入衰退的命運。

站在全球經濟大環境的角度來看,當時全球經濟增長也已日趨放緩。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更是連續3次降息,並重啓“量化寬鬆(QE)”政策,試圖藉此來防止美國陷入經濟衰退之中。

因此,就算早川認爲2020年日本經濟可能會“溫和反彈”,但是外媒2019年底的調查卻顯示,日本企業早已壓倒性地預期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後日本的經濟將萎縮,並呼籲日本採取新的財政政策來支撐該國脆弱的經濟。

也就是說,疫情可能只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導火索,或者只是加深日本經濟萎縮幅度的因素之一而已。

2.爲什麼日本經濟會陷入衰退?

雖然在日本一季度GDP出爐之後,市場分析普遍認爲,這是由於受到疫情衝擊,日本的出口和旅遊業等表現不佳導致的。不過,如上文所說,這些可能都只是表面因素,那麼真正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深層原因究竟有哪些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3大原因。

(1)日本經濟週期進入衰退端

從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目前已經漸漸步入經濟衰退乃至蕭條的階段。從日本目前的經濟表現來看,無論是按照美國的“連續2個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的定義來看,還是從經濟學家凱恩斯定義的“對商品總需求減少”的角度來看,日本經濟都已陷入衰退之中。

事實上,消費作爲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的一大主力,在過去38年中對日本GDP的增長貢獻率超過一半。上文提到,2019年第三季度日本GDP年率在出口和製造業活動萎靡的情況下仍增長1.8%,這主要就是受到該國消費增長的拉動。

據悉,當季個人消費環比增幅從0.4%上漲到0.5%,企業設備投資環比增幅也從0.9%上調到1.8%,這對日本經濟增長帶來了極大的拉動作用。數據顯示,從貢獻度來看,日本當季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0.2%上升至0.6%,是其GDP增長的關鍵。

頗爲諷刺的是,日本當季內需之所以出現較大增長,主要是因爲該國宣佈從2019年第四季度(10月1日)起上調消費稅,從此前的8%提高到10%,這促使人們紛紛開始“囤貨”,從而出現內需激增的現象。


在消費稅上調後第一個月,日本總務省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份日本家庭消費同比下降了5.1%,而當季日本的個人消費環比更是下降了2.9%,企業設備投資下降3.7%,這對日本GDP的打擊可想而知。

日本內需下降,其實就反映了凱恩斯所說的“對商品總需求減少”導致經濟進入衰退端的情況。也就是說,日本經濟週期決定了該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加上外部環境也十分嚴峻,導致日本經濟衰退成爲必然,而非疫情打擊下的偶然現象。

(2)內需低迷,依賴出口

除了經濟週期這一決定性因素之外,從外部環境來看,作爲一個依賴出口的外向型經濟體,儘管2019年日本對外進出口額均有所下降,但是該國全年貿易總額仍達到155.5萬億日元(約合1.487萬億人民幣),是全球第四大商品貿易國。不過,日本對出口的依賴也是導致其經濟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如上文所說,在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的是“三駕馬車”中,作爲主力的內需已經日趨萎靡,因此日本早已將經濟復甦的目標寄託在出口上。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商品和服務出口增長到近40年來最高水平,達到18.45%。

而在2018年底,日本欲“乘勝追擊”,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多國一起推動CPTPP的簽署和生效,試圖藉此來開拓海外市場,從而彌補該國內需萎靡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由於CPTPP成效不大,日本又將目光轉向中國,積極推動有中國參與的RCEP。

日本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2018年中日貿易額增長8.1%至3276.6億美元,在日本當年貿易總額1.487萬億美元中佔比達到22%,可見中國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日本要想促進該國出口,勢必繞不開中國市場,因而RCEP對於促進日本經濟的作用可能要比CPTPP大得多。不過,此前由於印度與其他國家存在分歧,RCEP遲遲未能達成一致,令日本此前通過RCEP來拉動出口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另外,受到全球經濟不振、美國擾亂全球貿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全球貿易早已出現回落趨勢。WTO初步估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下降了0.1%,而2020年這一數據可能至少將萎縮12.9%。由此看來,對出口的依賴無疑也是致使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3)日本央行用盡“彈藥”

由於日本經濟長期以來都面臨着通貨緊縮的威脅,因此早在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就下了一劑“猛藥”——決定將該國的存款利率從0.1%下調至-0.1%,正式步入“負利率”國家之列。要知道,由於負利率會對經濟產生衆多副作用,因此各國央行只有在現有工具完全用盡的情況下,纔會使出負利率這一“殺手鐧”。

也就是說,央行只有在“彈盡糧絕”的時候,纔會使用負利率這一工具。正因如此,在近期全球對美國“負利率”的預期愈演愈烈之際,美聯儲官員們才紛紛表態反對這種預期。而對於早在2016年就使出負利率這一大招的日本央行來說,如今其“彈藥”早已用盡,因此在該國經濟步入衰退之際,日本央行也沒有工具可以應對經濟進一步滑坡的問題。

IHS Markit駐東京首席經濟學家田口晴美(Harumi Taguchi)此前就曾表示,在任何國家,額外的貨幣刺激措施,其積極影響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利率已經進入負值的日本和歐洲。這些國家將別無選擇,只能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


事實上,除了將利率下調至負值之外,日本央行此前還承諾實行“QQE”(量化和質化寬鬆)政策,宣佈每年將全力以赴並毫不手軟地購買85萬億日元的資產。

不過,從總體來看,2016年日本央行推行QQE後,當年日本GDP增速僅爲0.6%,與前一年的1.2%相比漲幅明顯收窄。2017年GDP增速雖然達到了1.9%,但是在2018年全球貿易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一增速再次收窄到0.8%,即使推行了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不大。

更爲明顯的是,在今年3月份美聯儲宣佈“無限印鈔”後,日本央行也決定擴大其資產購買計劃,將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購買規模從此前的每年6萬億日元提高到12萬億日元,翻了一倍;對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購買規模也提高到1800億日元;另外還承諾到今年9月底,該行將增加購買2萬億日元的商票和企業債。

然而,對於日本央行“大放水”的舉措,市場的表現卻不溫不火。可見如田口晴美所說,對於負利率的日本來說,額外的貨幣刺激措施,積極影響十分有限。而在日本央行早已用盡彈藥的情況下,日本應對危機只能指望積極的財政政策。

總的來說,疫情的衝擊只是日本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的導火索而已,就算沒有這隻“黑天鵝”,對於經濟週期步入衰退端、央行用盡彈藥、試圖依賴出口來拉動經濟的日本來說,步入衰退也是早已註定的結局。

3.未來日本經濟走向何方?

日本經濟未來將走向何方呢?日本經濟短期內是否還有復甦的可能性?對於這個問題,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在週一日本一季度GDP公佈後,就給出了答案:“對於日本經濟而言,2020年會是最艱難的一年”

要知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就陷入了“L型衰退”之中,經歷了“失去的10年”。然而,西村康稔似乎認爲,日本的情況還沒發展到最爲糟糕的地步,2020年纔是“最艱難”的一年。

究竟會有多艱難呢?雖然過去30年日本GDP增速放緩,但是好歹還是正向增長的。早在2017年,外媒就曾表示,自1989年日本經濟崩潰以來,該國年均GDP增長率不足1%。然而,如今接連2個季度經濟萎縮可能只是開始,未來日本經濟可能還面臨着重重關卡。

(1)經濟數據疲軟,前景黯淡

從週三(5月20日)公佈的數據來看,日本經濟前景依然不太明朗。日本官方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日本核心機械訂單月率和年率分別下滑0.4%和0.7%。據悉,核心機械訂單一直都被視爲未來6到9個月的資本支出指標。因此,在該數據出爐後,Capital Economics日本經濟學家湯姆·里爾茅斯(Tom Learmouth)就表示,3月份訂單小幅下降可能會導致本季度的投資大幅下滑。

同時,路透短觀製造業景氣判斷指數也顯示,今年5月份日本製造業信心指數已經從上個月的-30下滑至-44,達到2009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表明日本企業對該國的經濟前景越來越感到悲觀,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爲日本經濟長期疲軟做好準備。


事實上,在日本一季度GDP出爐之後,分析普遍認爲,疫情對日本的打擊將反映在二季度的GDP上。言下之意就是,二季度日本GDP萎縮程度將會更大。今年5月初,《日經亞洲評論》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日本GDP年率將以21.7%的速度萎縮,達到戰後最糟糕的狀態。由此看來,短期內日本經濟仍難改下跌態勢。

(2)國內外需求或繼續被抑制

對於日本來說,經濟要想恢復正增長,擴大內需和出口刻不容緩,尤其是內需。日本顯然也知道這一點,並且深知要想促進內需,下調消費稅成爲關鍵舉措。然而,西村康稔週三中午表示,下調消費稅是很困難的事情。

目前,日本政府也很缺錢,而上調消費稅則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而從目前的經濟狀況來看,就算下調消費稅,日本的內需也不一定能得到提振,因此,日本政府不太可能同意下調消費稅。


然而,消費稅高居不下無疑將持續抑制該國的內需。日媒此前指出,今年4月到6月日本消費者支出將大幅減少。經濟學者們預計,二季度日本消費者支出將下跌6.9%,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首席預測官西岡申一(Shinichi Nishioka)就表示,二季度日本不必要的消費將減少50%至90%。

與此同時,以美國爲首全球不少國家目前的經濟也都處於停滯狀態,日本要想提振其出口,難度會非常大。而促進出口和提振內需,已經成爲日本經濟復甦的兩大難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