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1908年,日本就成立了一個機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開始執行用“日本僑民、控制東北”的戰略。
從1908年開始,日本一共執行了10期僑民政策,大約有50萬的日本人,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甚至計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派遣100萬日本人進入中國。
這一個計劃得的日本政府的戴笠支持。一直到1930年,大連的日本僑民人數,達到了21萬人。
1932-1936年之間,日本就進行五次僑民活動,廣田弘毅正式將這一個計劃定爲基本國策,還提出了更加詳細的計劃,在20年之內,向中國東北地區輸送人口,100萬戶、500萬戶,這個計劃到1944年,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已經達到了166萬之多。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這166萬的僑民,直接變成了難民。而日本政府更加的殘酷,直接將他們遺棄,不在進行管理。
1945年7月15日,波斯坦公告簽訂之後,日本解除所有的武裝。中美聯合參謀部,最早提出了“東北日人遣送計劃”,允許中國東北地區的僑民返鄉,讓他們得到和平生產的機會。
1945年,中美蘇三個國家,在上海專門召開會議,對日本僑民遣返的問題進行協商。按照協商的結果,首先將關內的日本僑民進行遣返,然後在東北地區的僑民遣返。
會議定下的原則是:
確定將所有的日本僑民,有組織的,安全的遣返回日本。
中國負責從陸地、港口集中輸送遣返人員,美國負責從中國東北,利用海上航道運輸,遣返日本僑民,而蘇聯專門負責大連旅順地區的日本僑民。
然而蘇聯決絕使用旅順港遣返日本僑民,因此葫蘆島成爲東北日本僑民遣返的唯一通道。
1946年,中共、國民黨、美國三個國家,確定葫蘆島爲輸送港口後,三方商定:
1945年5月,先將國民黨統治區的日僑,由國民黨“東北行轅負”負責。中共負責區,由“東北民主聯軍”負責。
從8月份開始,所有的日本僑民,集中在吉林的陶賴昭火車站、拉法火車站,交給國民黨,然後轉送到葫蘆島,送回日本。
而安東地區的日僑,東北民主聯軍,經過朝鮮,鴨綠江兩條路線輸送。
大連地區的日僑,由蘇聯經過大連港送回日本。
1946年5月7日,第一批2489名日本僑民,承載兩艘輪船,離開葫蘆島,正式拉開“葫蘆島大遣返”的帷幕。
一直到1946年12月25日,最後一批2695名日僑,離開葫蘆島。
經過232天的工作,158批次的遣返,合計有1017549名日本僑民,被安全送回日本。
1946年之後,東北地區,還有33498名日僑,1947年,又分爲12個批次,將29672名日僑遣送回國。一直到1948年9月20日,最後一批3871名日僑,從瀋陽空運到錦州,從葫蘆島出發回到日本。
自此之後,東北日僑遣返完畢。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一共有105萬名日僑,從葫蘆島被遣送回日本。
1946-1948年,中國的處境大家可想而知,物質匱乏,財政緊張。
爲了完成日僑遣返工作,中國政府不得不撥出大量的糧食,藥品,燃料,還有13441節火車車廂,以供遣返需要。根據《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經費移交對照冊》記載,僅僅是1946年5-8月,就花費1.47億元,其中光日本僑民的伙食費,就高達1.2億元。
爲了給日僑治病,在葫蘆島還專門成立一家綜合醫院,爲了持續報道這一個事件,還創辦了一個日文報刊《東北導報》,一共出版了498期。
儘管這次遣返,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可是還有很多經歷過這次遣返,仍然健在的日本僑民,專門回到葫蘆島回憶這段往事,甚至還在遣返的舊址,樹立了一座碑,上面刻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向未來,以史爲鑑,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永不再戰。”。
值得一說的是,1997年,日本的一個著名作家國弘威雄,用盡了所有的家產,來到中國,專門拍攝了一部自敘體紀錄片《葫蘆島大造返》,讓世人記住中國人的這項創舉。
文章總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