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柱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唐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她是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算得上是唐朝宗室的女兒。在和親之前,成爲唐中宗李顯的養女。
導語:
縱觀歷代王朝之中,唯有漢唐兩朝,是最值得驕傲的兩個封建王朝。因爲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所以漢唐一直都是我們的驕傲。明成祖朱棣曾經想要打造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也只不過是一種理想罷了。
01漢朝初年的和親,以休養生息爲主,軍事上的妥協。
漢朝建立以後,漢高帝劉邦發現在大漢的北方邊境,有一幫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匈奴。匈奴人以侵略中原領土,搶掠中原百姓作爲日常生活。
這使得漢高帝劉邦十分惱火,當時劉邦剛剛一統天下,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所以劉邦壓根就不把匈奴人放在眼裏,決定親自出徵擺平匈奴人。
結果我們都知道,白登之圍差點把劉邦給搞死了。在這之後,劉邦徹底意識到了匈奴人的強大,決定改變針對匈奴人的策略。
結果呂后一再哭訴表示不答應,這畢竟是她親生的閨女。無奈之下劉邦只能看向其他公主,沒有哪個他是捨得的,所以他只能從宮女之中選了一個,改姓爲劉,封爲公主,遠嫁匈奴。
從此西漢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便拉開了序幕。漢惠帝、漢文帝以及漢景帝包括漢武帝前期,全部都採取了和親的政策,時常送公主到匈奴去和親,這才保證了西漢邊境的安穩。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爲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國學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史記》
《史記》
有了這長達70年的安穩時間,西漢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國庫日益充盈。這纔是這麼多年來,西漢和親的真正目的。
02漢武帝時期不和親匈奴,卻要和親烏孫等西域諸國,尋找盟友。
漢武帝長大成人以後,發現漢朝有如此恥辱的事情。他覺得和親完全不應該是大漢王朝應該要做的事情。
所以漢武帝決定斷絕和匈奴的和親政策,並且打算跟匈奴好好打一仗。戰爭的結果我們是知道的,漢武帝成功拿下了河西走廊,將匈奴人趕到了更北的地方。
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又漢使烏孫,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烏孫於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爲昆弟。天子問羣臣,議許,曰“必先內聘,然後遣女”烏孫以馬千匹聘。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爲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爲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烏孫昆莫以爲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爲左夫人。---《漢書》
《漢書》
可是這個時候漢武帝意識到一個問題,匈奴人很不好追擊,光靠西漢的力量,是很難跟匈奴人消耗下去的。
於是漢武帝開始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尋找盟友,他希望與西域盟友合作,共同對付匈奴。結果還真讓漢武帝給找到了,西域的烏孫國與匈奴之間是有仇恨的。
當初之所以要打擊匈奴,就是覺得和親制度簡直就是侮辱。沒想到最後還是要以和親的方式締結盟友,才能解決匈奴問題。
最終漢武帝還是選擇了和親,他派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給了烏孫國王獵驕靡。獵驕靡死後,劉細君又嫁給了獵驕靡的兒子軍須靡。劉細君嫁到烏孫僅僅5年便匆忙去世。
此後漢武帝又將解憂公主嫁給了軍須靡,以此維持漢朝和烏孫之間的關係。解憂公主在烏孫一共陸續嫁給了軍須靡、軍須靡的堂弟翁歸靡以及軍須靡的兒子泥靡。
漢武帝的目的其實並沒有達到,烏孫國在匈奴和漢王朝之間搖擺不定。他們不僅迎娶了漢朝公主,同樣也迎娶了匈奴的公主。
並且軍須靡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兒子,成爲了烏孫國的國王,也就是泥靡。由此可見,漢武帝的計劃算是落空了。
03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地位並不高,戰爭的妥協。
時間到了唐王朝初年,這個時候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皇位,成爲了一代聖主唐太宗。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王朝蒸蒸日上,創造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在軍事上的成就,李世民的確非常大,爲此天下諸侯稱之爲天可汗。
可是唐太宗在面對同時崛起的吐蕃王朝時,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吐蕃王朝此前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到了松贊干布時期,才陸續得到統一。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爲幸實多。當爲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舊唐書》
《舊唐書》
所以這個時候的吐蕃打算擴大自己的領土,於是佔領了西域、青海等地區以後,派兵進入了四川地區。
這件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立刻派遣大將侯君集前往四川平定這場侵略。結果我們會發現,松贊干布的確被打敗了。
唐太宗的確有二十多個女兒,可是派去的文成公主卻不是他的生女,是後來選拔出來的義女。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是爲了徹底解決四川地區的問題。
因爲派遣大軍前往四川,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消耗的軍費太多,跋山涉水的困難程度也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和高鐵,爬山只能搞腳底板。
如果哦長期駐軍在四川,兵馬少了不起作用,兵馬多了消耗太大,根本划不來。在這種情況的驅使下,唐太宗只能選擇妥協,將文成公主嫁了過去。
04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地位得到提升,和平的需要。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六十多年以後,在武則天的領導下,唐朝軍隊先後多次擊敗了吐蕃軍,尤其是到了唐中宗李顯再次登基以後,吐蕃攝政太后沒祿氏甚至派遣使者前往唐朝進貢。
可是這個時候吐蕃提出了一個申請,那就是希望能夠繼續聯姻。這次的聯姻跟過去一樣,依舊是唐王朝派遣公主遠嫁吐蕃。
上表曰:齋 公主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爲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中間爲張玄表、李知古等東西兩處先動兵馬,侵抄吐蕃,邊將所以互相征討,迄至今日,遂成釁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聖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舊唐書》
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在李世民、武則天這些人的治理之下,唐王朝已經變得無比強大。唐中宗完全不用理會吐蕃的強權壓迫,不過唐中宗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唐中宗剛剛復位不久,政局不穩的情況下,他一口答應了這件事。
所以唐中宗派遣了金城公主李奴奴遠嫁吐蕃,嫁給了當時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那就比較高了,她跟文成公主所處的時期是不一樣的。
唐玄宗時期,吐蕃與唐朝再起戰火,金城公主努力在兩國之間斡旋,平息了一場又一場風波,最終實現了兩國之間的和平。
可以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勝利,倒不是因爲金城公主這個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爲唐中宗、唐玄宗時期的唐王朝實在是太強大,吐蕃不得不抬高金城公主的身價。
05沒有哪個皇帝會把親女兒遠嫁他鄉。
細數一下和親的各位公主,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和親的公主當中,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公主。
其餘歷代的公主中,就沒有哪一個是皇帝的親生女兒,這是爲什麼呢?其實我們都知道,皇帝才捨不得把自己的女兒遠嫁他鄉。
就算是強大的唐中宗時期,唐王朝對吐蕃處於居高臨下的局面,遠嫁的公主地位一定很高。唐中宗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女兒,可見和親本身就不爲統治者所認同。
總結:和親是漢唐時期重要的外交政策,但是強國纔是立身之本。
不管王朝的強大與否,似乎和親永遠都是漢、唐王朝難以跨越的一道坎。漢唐時期的和親政策,幾乎成爲了他們強大外交手段。
其實這就是一場博弈,如果和親成功了,給國家帶來的可能是數十年的和平。比如說唐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和親。
但是如果失敗了,那麼又要再派遣一位公主,比如說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武帝又派遣瞭解憂公主前往烏孫國。
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破這個局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自身的強大。只有自身的強大,才能夠時候和親成爲一場看似體面的盛會。
金城公主應該感謝自己的國家,因爲唐王朝此刻的強盛,使得她在吐蕃的地位空前之高,而在這之前,又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在異域他鄉黯然落淚。
參考資料:
《新唐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