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茺蔚、充蔚子、坤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干燥全草。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植物益母草 生于溪边、路旁、山坡、草地;细叶益母草生于石质山坡、砂质草地或松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 不严。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临床用名有益母草、酒益母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充蔚子

内容: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贞蔚,生海滨,五月采。

案《说文》云:蓷,萑也,《广雅》云:益母,充蔚也,《尔雅》云:萑,蓷;郭璞云:今茺蔚也;《毛诗》云:中谷有蓷,《传》云,蓷;鵻也;陆玑云:旧说及魏博士济阴周元明,皆云庵闾,是也,韩诗及三苍说,悉云益母,故曾子见益母而感;刘歆曰蓷,臭秽,臭秽即茺蔚也,旧作茺,非。

《本草拾遗》:亦捣苗傅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开宝本草》:主瘾疹痒,可作浴汤。

《本草衍义》:叶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烧此灰,入紧面药。九烧之义,已具冬灰条中。

《本草衍义补遗》: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此草即益母草也。其苗捣其汁服,主浮肿下水。

《本草蒙筌》:益母草一名茺蔚,味辛、甘,气微温。无毒。单用最效,方载女科。总调胎产诸证,故加益 母之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主聤耳。细剉醋炒,马 啮堪敷。且制硫黄,尤解蛇毒。多服消肿下水,久服益精轻身,子味相同,亦理胎产,善除目翳,易去心烦。

谟按:丹溪云: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有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 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本草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 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 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扑打内 损瘀血,大小便不通。

《本草经疏》:简误:益母草,辛甘以阳,故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血崩禁用。瞳子散大禁用。惟热血欲 贯瞳人者,与凉血药同用则不忌。

《雷公炮制药性解》: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无毒,入诸阴经。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下腹中死胎,理产后血胀。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又能消疮肿者,取其行血而且辛甘发散也。

《本草乘雅半偈》: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

【主治】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

【核】曰∶茺蔚即益母。尔雅名萑。刘歆云∶萑,臭秽也。臭秽,即茺蔚。陆机云∶益母也。益母,即茺蔚。故曾子见之而感思也。古用实,今用草。盖茺蔚专精在实,取充盛密尉之义。用草则舍密从疏矣。出海滨池泽,今园圃田野,近水湿处甚繁。二月生苗,如嫩蒿状;入夏渐高至三四尺,茎四棱,如黄麻茎。叶尖岐如蓍艾叶。茎有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开小花,红紫色,亦有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似蒿子,色黑褐,有三棱,药肆中往往作巨胜子货之。生时微臭,夏至后茎叶皆枯,根色白也。修治,微炒发香,或蒸熟,向日中曝干,舂簸去壳取仁,伏 ,制砂,白花者良。

先人云∶生成止在三春,具备肝木体用,诚生荣之物,益母之珍也。

【】曰∶生成在春,节穗森荣,实作三棱,合天三生木,得木体之全,具五行之相,大益肝胆者也。茺蔚之名,言能自上按下,从内彻外,丰美备足。何也?十一脏腑,取决甲胆故尔。故主上明眼目,下输水气,内益精髓,外固形骸。益母者,胎从厥阴始结,产自少阳发伸,娠前娠后,靡不以肝胆为刍狗者。种种功力,悉以充肝之用,尉木之体,玩索解分(自胎从厥阴始结,指巳亥作胞胎,产自少阳发伸,指寅申之甲拆。)

《本草易读》:益母草

内容:辛,苦,微寒,无毒。入手足厥阴经。消水行血,祛瘀生新。退疔肿而平乳痈,调经脉而通二便。血风血晕血痛血淋之苦,崩中带下胎疼难产之。

生海滨池泽,今处处有之。五月采。春生苗如嫩蒿,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麻,其叶如艾而背青,一茎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如同蒿子。红花者入血分,白花者入气分。

《本草崇原》:气味甘寒,微苦辛。主治隐疹,可作浴汤。
《诗》言∶中谷有蓷,熯其干矣。益母草得水湿之精,能耐旱熯,滋养皮肤,故主治隐疹,可作汤浴。
茺蔚子明目益精而补肾,复除水气以健脾,故有茺蔚之名。益母草清热而解毒,凉血以安胎,故有益母之名。

(李时珍曰∶茺蔚子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其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又曰∶茎叶味辛而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并无毒。)

《本草新编》:益母草,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 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妇人不浅。然不佐之归、芎、参、术,单味未能取胜。前人言其胎前无滞,产后无虚, 谓其行中有补也。但益母草实非补物,止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 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或问益母草,以益母得名,宜其有益于产母。今人未产之前用之,犹曰治产母也,无孕之妇人孕然并进, 益母之谓何?曰:益母草,实不止专益于产母。凡无产之发,均能受益。盖益母草治妇人之病,居十之七,治 产母之病,反不过十之三。无产之妇,可以多用,而有产之妇,转宜少用耳。

或疑益母草古今共誉,而吾子何独有贬辞?曰:吾言益母草佐补药以收功,正显益母草之奇耳,何为贬辞 哉?或疑益母草,古人单用以收功,而吾子必言佐补以取效,何也?不知益母草单用以收功,不若佐补收功之 更多而且捷。

《本草备要》:一名茺蔚。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治血风血运,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 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 大者忌服。

《本经逢原》:茺蔚入手少阴、足厥阴血分,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 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然所谓补者,是散其瘀而营血受荫,非补养血气之谓。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 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 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药性解》: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无毒,入诸阴经。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 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下腹中死胎,理产 后血胀。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诸阴之经。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所以为胎产圣药。又能消疮肿者, 取其行血而且辛甘发散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调女从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能去死胎,滑生胎,活 血凉血行血,故能治产难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经脉不调,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瘀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 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若 治疔肿乳痈,丹毒恶毒,则可捣汁饮之,其渣亦可敷贴。

《本草从新》:益母草。通、行瘀血、生新血。

味辛。微苦微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漏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提、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二便。其性辛散滑利。全无补益。勿以其有益母之名而滥用之。瞳神散大者尤忌。(勒乳成痈、益母草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消、生捣亦得。)

茺蔚子 调经明目。(血滞病目者、则宜之。)活血顺气逐风。(血和则气行、血活则风散。)

治心烦头痛。(血热所致。)胎产崩带。令人有子。(凡妇人血滞血热者、服之有子、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同用、若治疮肿、胎产、消水行血、则宜并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调经、用子为良、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虽曰行中有补。终是滑利之品。非血滞血热者勿与。瞳神散大。均在忌例。微炒。忌铁。

《得配本草》:益母草即茺蔚,制硫黄、雌黄、砒石。忌铁。辛、苦,平。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而新血不伤,养血而瘀血不滞。利二便,治产后血胀,疗血逆大热,消乳痈,解蛇毒。得山楂炭,治产后血不止;得陈盐梅炭,止赤痢。入凉血药,治热血贯瞳人;佐当归,去风热。去瘀生用。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本草求真》:益母草专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 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带下者,因病生于带脉之意也。带脉横于 腰间,凡病人下白,则为白带,属气虚,宜补中益气;下赤则为赤带,属血虚,宜养血滋阴而兼调气。既胎而 见胎漏;临产而见难产;已产而见血晕,疔肿乳痈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时珍曰:益母草根、茎、花、叶、 实并皆入药。若治肝经风热,明目益精调经,则用子;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 良。盖因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子则行中有补也。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 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外此番痧腹痛呕之用此浓煎恣饮,亦取能散恶 血。若其病非恶血,则非所宜。然气味辛散,瞳子散大者,其切忌之。

《神农本草经读》:益母草子,气味辛,甘、微温,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延年。今人奉为女科专药,往往误事,且其独具之长反掩。

《本经疏证》:世之视茺蔚也,美其名曰益母,任以职曰行瘀,行瘀是已,血行不止者,又复资之,妇孺咸 知,村野广用,而实堪取效,乃本经绝无一言道及,岂古人之智不若今耶,曷不究夫别录乎?试观盛夏蕴隆, 日近如炙,土焦如渴,而水反盛涨,在人则津液消耗,而百脉反愤盈,是何故哉?以诸阴尽为阳所劫持也。不 然,血既逆矣,乌得更为大热,而心烦头痛,绝似外感之所为耶?妇人当胎产时,血亦已伤矣,而种种患害, 复皆本于血,血既为逆,则一身所聚之水气,及津液涕唾便溺,何者不可从血以为患。益母者不及盛暑已告收 成,明明不与浮阳为伍,且当夏气初动,随即处处会精聚神于阴阳交届之节,是益母行瘀,非行瘀也,取其未 及盛满,先留馀地也;益母止血,非止血也,取其不劫持阴气,尽化为血也。由是言之,则茎叶所主仍是其子 除水之功,特通畅条达,令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奏效更长耳。

《本草便读》:益母草

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则行中带补阴。(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润。而带甘味。故可兼补。然一本之物。总不越消水行血。进退而已。无瘀滞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经首言能明目。虽云行中有补。只可用于肝血瘀滞。及血灌瞳神之证。若无瘀滞而欲其补益。则未必耳。祛风者。亦血行风自灭之意也。)

《本草撮要》:【益母草】

内容:味苦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络调经。功效甚捷。得炒黑山楂治产后恶露不行。

忌铁。子微炒用。又名茺蔚。吹乳成痈。以草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消。生捣亦得。瞳子散大者忌用。

《本草分经》: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并不补益。

《本草择要纲目》:益母草

内容:(根茎花叶。)

【气味】微苦甘。俱可入药同用。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

【主治】明目益精。调经益产。肿毒疮疡。胎漏产难。胎衣不下。但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子则行中有补也。

《玉湫药解》:味苦、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活血行经,破瘀通脉,胎产崩漏,痈疽症瘕、跌打损伤悉效。调经行血,治一切血证,破瘀扫腐,下死胎,摧胞衣,并医各色疮疡。女子良药。

《饮片新参》:形色:叶青杂有朵状,梗内白。

性味:苦辛香,微凉。

功能:入厥阴,去瘀生新,调经治血风痛,为胎产良药。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或熬膏。

禁忌:虚寒不宜独用。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在花盛开或果实成熟肘采收者,品质较次。

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边等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炮制】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现代药理研究】

1.益母草注射液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小剂量益母草碱有强心作用,反之大剂量时呈抑制作用。益母草水煎醚溶部分及益母草注射液对心肌缺 血有明显保护与改善恢复作用;益母草煎剂可使冠脉流量增加,心律减慢。益母草碱有降压作用。益母草还能 明显改善动物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3.益母草煎剂、酒精浸膏、益母草碱对子宫平滑肌均有兴奋作用。其益母草碱小剂量时能兴奋肠平滑肌, 大剂量时反能抑制肠平滑肌。

4.益母草碱小剂量时能使呼吸加速,大剂量时呼吸由兴奋转为抑制。

5.益母草碱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大剂量时能使兔血悬液发生溶血 作用。

6.益母草水浸液、益母草碱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7.益母草中所含半日花烷型双环二萜-前益母草素具有增强  T  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整理编辑/唐鹏)

   整理编辑:唐鹏

   审核校对:裴子凯

   媒体编辑:全思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