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茺蔚、充蔚子、坤草)

益母草爲脣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細葉益母草的乾燥全草。野生或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原植物益母草 生於溪邊、路旁、山坡、草地;細葉益母草生於石質山坡、砂質草地或松林中。喜溫暖溼潤氣候,對土壤要求 不嚴。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活血調經、利尿消腫。臨牀用名有益母草、酒益母草。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充蔚子

內容: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澤。

《名醫》曰∶一名貞蔚,生海濱,五月採。

案《說文》雲:蓷,萑也,《廣雅》雲:益母,充蔚也,《爾雅》雲:萑,蓷;郭璞雲:今茺蔚也;《毛詩》雲:中谷有蓷,《傳》雲,蓷;鵻也;陸璣雲:舊說及魏博士濟陰周元明,皆雲庵閭,是也,韓詩及三蒼說,悉雲益母,故曾子見益母而感;劉歆曰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舊作茺,非。

《本草拾遺》:亦搗苗傅乳癰惡腫痛者。又搗苗絞汁服,主浮腫,下水,兼惡毒腫。

《開寶本草》:主癮疹癢,可作浴湯。

《本草衍義》: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燒此灰,入緊面藥。九燒之義,已具冬灰條中。

《本草衍義補遺》:產前產後諸疾,行血、養血、難產作膏服。此草即益母草也。其苗搗其汁服,主浮腫下水。

《本草蒙筌》:益母草一名茺蔚,味辛、甘,氣微溫。無毒。單用最效,方載女科。總調胎產諸證,故加益 母之名。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兒疳痢,敷疔腫乳癰。汁滴耳中,又主聤耳。細剉醋炒,馬 齧堪敷。且制硫黃,尤解蛇毒。多服消腫下水,久服益精輕身,子味相同,亦理胎產,善除目翳,易去心煩。

謨按:丹溪雲: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有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 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

《本草綱目》: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 脈,則單用茺蔚子爲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爲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 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運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撲打內 損瘀血,大小便不通。

《本草經疏》:簡誤:益母草,辛甘以陽,故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經,血崩禁用。瞳子散大禁用。惟熱血欲 貫瞳人者,與涼血藥同用則不忌。

《雷公炮製藥性解》: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無毒,入諸陰經。主行血養血,安胎利產,消浮腫惡毒疔瘡,治頭風血虛目疾、癮疹發癢,堪作浴湯。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下腹中死胎,理產後血脹。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諸陰之經。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所以爲胎產聖藥。又能消瘡腫者,取其行血而且辛甘發散也。

《本草乘雅半偈》: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

【主治】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

【核】曰∶茺蔚即益母。爾雅名萑。劉歆雲∶萑,臭穢也。臭穢,即茺蔚。陸機雲∶益母也。益母,即茺蔚。故曾子見之而感思也。古用實,今用草。蓋茺蔚專精在實,取充盛密尉之義。用草則舍密從疏矣。出海濱池澤,今園圃田野,近水溼處甚繁。二月生苗,如嫩蒿狀;入夏漸高至三四尺,莖四棱,如黃麻莖。葉尖岐如蓍艾葉。莖有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開小花,紅紫色,亦有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似蒿子,色黑褐,有三棱,藥肆中往往作巨勝子貨之。生時微臭,夏至後莖葉皆枯,根色白也。修治,微炒髮香,或蒸熟,向日中曝幹,舂簸去殼取仁,伏 ,制砂,白花者良。

先人云∶生成止在三春,具備肝木體用,誠生榮之物,益母之珍也。

【】曰∶生成在春,節穗森榮,實作三棱,合天三生木,得木體之全,具五行之相,大益肝膽者也。茺蔚之名,言能自上按下,從內徹外,豐美備足。何也?十一臟腑,取決甲膽故爾。故主上明眼目,下輸水氣,內益精髓,外固形骸。益母者,胎從厥陰始結,產自少陽發伸,娠前娠後,靡不以肝膽爲芻狗者。種種功力,悉以充肝之用,尉木之體,玩索解分(自胎從厥陰始結,指巳亥作胞胎,產自少陽發伸,指寅申之甲拆。)

《本草易讀》:益母草

內容:辛,苦,微寒,無毒。入手足厥陰經。消水行血,祛瘀生新。退疔腫而平乳癰,調經脈而通二便。血風血暈血痛血淋之苦,崩中帶下胎疼難產之。

生海濱池澤,今處處有之。五月採。春生苗如嫩蒿,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麻,其葉如艾而背青,一莖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如同蒿子。紅花者入血分,白花者入氣分。

《本草崇原》:氣味甘寒,微苦辛。主治隱疹,可作浴湯。
《詩》言∶中谷有蓷,熯其幹矣。益母草得水溼之精,能耐旱熯,滋養皮膚,故主治隱疹,可作湯浴。
茺蔚子明目益精而補腎,復除水氣以健脾,故有茺蔚之名。益母草清熱而解毒,涼血以安胎,故有益母之名。

(李時珍曰∶茺蔚子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其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爲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爲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又曰∶莖葉味辛而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並無毒。)

《本草新編》:益母草,味辛、甘,氣微溫。無毒。胎前、產後,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 下乳。其名益母,有益於婦人不淺。然不佐之歸、芎、參、術,單味未能取勝。前人言其胎前無滯,產後無虛, 謂其行中有補也。但益母草實非補物,止能佐補藥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約入諸補劑之中,以三錢爲率,可 從中再減,斷不可此外更增。或問益母草,以益母得名,宜其有益於產母。今人未產之前用之,猶曰治產母也,無孕之婦人孕然並進, 益母之謂何?曰:益母草,實不止專益於產母。凡無產之發,均能受益。蓋益母草治婦人之病,居十之七,治 產母之病,反不過十之三。無產之婦,可以多用,而有產之婦,轉宜少用耳。

或疑益母草古今共譽,而吾子何獨有貶辭?曰:吾言益母草佐補藥以收功,正顯益母草之奇耳,何爲貶辭 哉?或疑益母草,古人單用以收功,而吾子必言佐補以取效,何也?不知益母草單用以收功,不若佐補收功之 更多而且捷。

《本草備要》:一名茺蔚。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陰。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瘀血去則經調。治血風血運,血痛血淋,胎痛產難,崩中帶下,帶脈橫於腰間,病生於此,故名爲帶。赤屬血,白屬氣;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 降,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爲經產良藥。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藥,瞳子散 大者忌服。

《本經逢原》:茺蔚入手少陰、足厥陰血分,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 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然所謂補者,是散其瘀而營血受蔭,非補養血氣之謂。丹方以益母之嫩葉陰 幹,拌童便、陳酒,九蒸九曬,入四物湯料爲丸,治產後諸證,但功專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實,大腸 不固者勿用,爲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嘔逆,用以濃煎,少加生蜜,放溫,恣飲有效,取其能散惡血也。

《藥性解》:益母草,味辛甘,性微寒,無毒,入諸陰經。主行血養血,安胎利產,消浮腫惡毒疔瘡,治頭 風血虛目疾、癮疹發癢,堪作浴湯。子茺蔚,益精明目,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下腹中死胎,理產 後血脹。

按:益母本功治血,故入諸陰之經。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所以爲胎產聖藥。又能消瘡腫者, 取其行血而且辛甘發散也。

《景嶽全書》: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而利。善調女從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能去死胎,滑生胎,活 血涼血行血,故能治產難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及經脈不調,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 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輕身,誠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腫,下水氣,及打撲瘀血,通大小便之類,皆以其能利也。若 治疔腫乳癰,丹毒惡毒,則可搗汁飲之,其渣亦可敷貼。

《本草從新》:益母草。通、行瘀血、生新血。

味辛。微苦微寒。入手足厥陰。(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瘀血去則經調。)治血風血暈。血痛血淋。胎漏產難。崩中帶下。(帶脈橫於腰間、病生於此、故名爲帶、赤屬血、白屬氣、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提、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二便。其性辛散滑利。全無補益。勿以其有益母之名而濫用之。瞳神散大者尤忌。(勒乳成癰、益母草爲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消、生搗亦得。)

茺蔚子 調經明目。(血滯病目者、則宜之。)活血順氣逐風。(血和則氣行、血活則風散。)

治心煩頭痛。(血熱所致。)胎產崩帶。令人有子。(凡婦人血滯血熱者、服之有子、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若治瘡腫、胎產、消水行血、則宜並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爲良、蓋根莖花葉、專於行、子則行中有補也。)雖曰行中有補。終是滑利之品。非血滯血熱者勿與。瞳神散大。均在忌例。微炒。忌鐵。

《得配本草》:益母草即茺蔚,制硫黃、雌黃、砒石。忌鐵。辛、苦,平。入足厥陰經血分。行血而新血不傷,養血而瘀血不滯。利二便,治產後血脹,療血逆大熱,消乳癰,解蛇毒。得山楂炭,治產後血不止;得陳鹽梅炭,止赤痢。入涼血藥,治熱血貫瞳人;佐當歸,去風熱。去瘀生用。崩漏,瞳子散大,二者禁用。

《本草求真》:益母草專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絡。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 經解毒,爲胎前胎後要劑。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帶下者,因病生於帶脈之意也。帶脈橫於 腰間,凡病人下白,則爲白帶,屬氣虛,宜補中益氣;下赤則爲赤帶,屬血虛,宜養血滋陰而兼調氣。既胎而 見胎漏;臨產而見難產;已產而見血暈,疔腫乳癰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時珍曰:益母草根、莖、花、葉、 實並皆入藥。若治肝經風熱,明目益精調經,則用子;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爲 良。蓋因根、莖、花、葉專於行血,而子則行中有補也。蓋味辛則於風可散,血可活;味苦則於瘀可消,結可 除;加以氣寒,則於熱可療,並能臨症酌施,則於母自有益耳。外此番痧腹痛嘔之用此濃煎恣飲,亦取能散惡 血。若其病非惡血,則非所宜。然氣味辛散,瞳子散大者,其切忌之。

《神農本草經讀》:益母草子,氣味辛,甘、微溫,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延年。今人奉爲女科專藥,往往誤事,且其獨具之長反掩。

《本經疏證》:世之視茺蔚也,美其名曰益母,任以職曰行瘀,行瘀是已,血行不止者,又復資之,婦孺鹹 知,村野廣用,而實堪取效,乃本經絕無一言道及,豈古人之智不若今耶,曷不究夫別錄乎?試觀盛夏蘊隆, 日近如炙,土焦如渴,而水反盛漲,在人則津液消耗,而百脈反憤盈,是何故哉?以諸陰盡爲陽所劫持也。不 然,血既逆矣,烏得更爲大熱,而心煩頭痛,絕似外感之所爲耶?婦人當胎產時,血亦已傷矣,而種種患害, 復皆本於血,血既爲逆,則一身所聚之水氣,及津液涕唾便溺,何者不可從血以爲患。益母者不及盛暑已告收 成,明明不與浮陽爲伍,且當夏氣初動,隨即處處會精聚神於陰陽交屆之節,是益母行瘀,非行瘀也,取其未 及盛滿,先留餘地也;益母止血,非止血也,取其不劫持陰氣,盡化爲血也。由是言之,則莖葉所主仍是其子 除水之功,特通暢條達,令其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奏效更長耳。

《本草便讀》:益母草

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風。敷圍散腫。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則行中帶補陰。(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長。以產母必有瘀濁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潤。而帶甘味。故可兼補。然一本之物。總不越消水行血。進退而已。無瘀滯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經首言能明目。雖雲行中有補。只可用於肝血瘀滯。及血灌瞳神之證。若無瘀滯而欲其補益。則未必耳。祛風者。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本草撮要》:【益母草】

內容:味苦辛。入足厥陰經。功專治絡調經。功效甚捷。得炒黑山楂治產後惡露不行。

忌鐵。子微炒用。又名茺蔚。吹乳成癰。以草爲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消。生搗亦得。瞳子散大者忌用。

《本草分經》: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並不補益。

《本草擇要綱目》:益母草

內容:(根莖花葉。)

【氣味】微苦甘。俱可入藥同用。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

【主治】明目益精。調經益產。腫毒瘡瘍。胎漏產難。胎衣不下。但根莖花葉專於行血。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玉湫藥解》:味苦、辛,氣平,入足厥陰肝經。活血行經,破瘀通脈,胎產崩漏,癰疽癥瘕、跌打損傷悉效。調經行血,治一切血證,破瘀掃腐,下死胎,摧胞衣,並醫各色瘡瘍。女子良藥。

《飲片新參》:形色:葉青雜有朵狀,梗內白。

性味:苦辛香,微涼。

功能:入厥陰,去瘀生新,調經治血風痛,爲胎產良藥。

分量:一錢半至三錢。

用法:生用,或熬膏。

禁忌:虛寒不宜獨用。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爲脣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夏季生長茂盛而花未全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在花盛開或果實成熟肘採收者,品質較次。

生於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邊等處。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全國大部地區均產。

【炮製】

《中藥大辭典》

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現代藥理研究】

1.益母草注射液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小劑量益母草鹼有強心作用,反之大劑量時呈抑制作用。益母草水煎醚溶部分及益母草注射液對心肌缺 血有明顯保護與改善恢復作用;益母草煎劑可使冠脈流量增加,心律減慢。益母草鹼有降壓作用。益母草還能 明顯改善動物腸繫膜微循環障礙。

3.益母草煎劑、酒精浸膏、益母草鹼對子宮平滑肌均有興奮作用。其益母草鹼小劑量時能興奮腸平滑肌, 大劑量時反能抑制腸平滑肌。

4.益母草鹼小劑量時能使呼吸加速,大劑量時呼吸由興奮轉爲抑制。

5.益母草鹼對急性腎功能衰竭有一定治療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大劑量時能使兔血懸液發生溶血 作用。

6.益母草水浸液、益母草鹼對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

7.益母草中所含半日花烷型雙環二萜-前益母草素具有增強  T  淋巴細胞功能的作用。

(整理編輯/唐鵬)

   整理編輯:唐鵬

   審覈校對:裴子凱

   媒體編輯:全思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