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考古人员对浙江雷峰塔遗址和地宫进行抢救式挖掘时,从里面挖掘出一座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阿育王塔”中的阿育王就是指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了。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式的政权,其疆域极其辽阔,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征服,而这一伟业正是在阿育王时代完成的,这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佛教的发展历史更是和他密不可分。

黑阿育王:铁血的印度征服者

阿育王的一生人们一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他的前半生被称之为“黑阿育王时代”,皈依佛教后被称之为“白阿育王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给予了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机会,在亚历山大撤离印度以后,这位年轻人掀起了针对难陀王朝统治的战争,孔雀王朝由此建立。帝国最初的疆域仅仅局限在北印度,后向西扩张到阿富汗部分地区。

印度电影《阿育王》剧照

这里是传统意义上印度人的发祥地,自从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以后,北印度就成为了军事和文化以及政治中心。帝国对印度南部的扩张开始于阿育王时代,在《佛教字典》中僧侣们将“黑阿育王”时期的他描述为一个残暴嗜杀的君主,尽管这其中有一些事实依据,但大多数都是夸张失真的描写,譬如阿育王为了夺位称王杀死九十九个兄弟。

但考据表明孔雀王朝第二代君主宾头娑罗似乎只有阿育王和修私摩两个儿子,后者是前者的长兄,阿育王也确实是通过杀死这位哥哥夺位。阿育王后来皈依了佛教,僧侣们似乎为了彰显佛法的感召力,进而故意夸大了“黑阿育王”时期阿育王的残暴形象。

总之,阿育王即位以后开始了针对印度南部的战争,彼时的孔雀王朝还面临着一个强劲的对手羯陵伽国。这是一个十六雄国时期就已存在的国家,其疆域最北在默哈讷迪河(Mohanadi River)和哥达瓦里河(Godavari River)流域的下游,统治着德干高原地区。这个国家是阿育王的先辈们一直尝试征服但从未成功的地方。

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版图

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大约拥有6万步兵、1千骑兵和700头战象,经济的富庶也让这个国家具有支持常年战争的力量。为了将帝国的疆域向南扩张,阿育王进行了极为充分的准备,这花费了他大约8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61年的时候,他亲自率领10万步兵、500骑兵、400辆战车和500头战象组成的军队发动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羯陵伽之战”。

这场后来被称为“残忍战争”的羯陵伽之战最终以阿育王的胜利而告终,由于羯陵伽国的顽强抵抗激怒了这位统治者,大量的羯陵伽国人被杀或充当奴隶。事后,阿育王在古战场的遗址达亚河畔旁的帱里山(Dhauli hills)竖立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上面记录了这场战争的结果“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亡者又超出此数的许多倍。”

羯陵伽之战的胜利使得孔雀王朝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除了最南端以外,绝大部分的印度次大陆都纳入到孔雀王朝的统治之中。此时的孔雀王朝在西边的疆域也囊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这一疆域是在孔雀王朝开国君主那一代实现的,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向外扩张,也是由印度人完成的最后一次。

羯陵伽之战树立了阿育王的“黑色”形象,由于缺乏相关的史料已经无从得知阿育王在此之前的统治时期是否真如佛教经典中描绘的那样黑暗残暴。在佛教经典中,据说这位阿育王设立“地狱”来残害人民,在这个“地狱”中阿育王以种种残暴的手段和刑罚来折磨他的敌人和囚犯,不知佛教中的“地狱”是否与这位阿育王有关。

戏剧性的变化也发生在羯陵伽之战,这位以残暴文明的“黑阿育王”忽然在羯陵伽之战中被残酷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深埋在他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竟然犹如种子一般发芽了。于是,在这一念之间,不仅改变了孔雀王朝,也改变了阿育王自己。

白阿育王:佛塔和舍利

由于羯陵伽之战给阿育王心灵上造成的冲击,这位君主于是皈依了佛教。从这时候开始,我们一般把他称呼为“白阿育王”,这位君主留给后世的有两样东西最为出名,一是阿育王石柱,在印度境内大约分布有三十多根阿育王石柱,考古发现的有十根。早期的阿育王石柱并不多见,如羯陵伽之战后竖立的阿育王石柱是对战争的记叙以及阿育王自身的忏悔。

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

白阿育王时代他修建了大量的阿育王石柱,其雕刻在石柱上的内容多以敕文的形式表达对佛教的尊崇,以及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世人的劝告,如劝善断恶、禁止杀生、仁慈平等比较仁爱的理念。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圣地,印度著名景点鹿野苑中的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国徽正是参照这一石柱的形象而设计。

蓝毗尼(Lumbini)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柱身婆罗米文铭刻

由于皈依了佛教,阿育王又将佛教的地位提升到国教的地位,他在位期间佛陀已经涅槃两百余年,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对佛陀的恭敬。阿育王曾到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Lumbini)巡访佛迹,并在那里竖立了一根阿育王石柱,并以古老的婆罗米文字(Brahmi)在柱身上雕刻有铭文:

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于灌顶即位的第二十年,亲自来Lumbini恭敬礼。证实此处确为佛陀诞生之地,并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用石栏围护。

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发展历史离不开阿育王的推动,这也即是阿育王留给后世人们的第二个东西,阿育王塔。建造这些佛塔的契机则源自于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以后重新挖掘了佛舍利,佛陀在十六雄国时代涅槃后,有八个国家分到了佛舍利,而孔雀族并没有分到舍利,只是得到了一些碳灰,香姓婆罗门得到一个装过舍利的瓶子。

阿育王塔

因此在《佛所行赞》对这一段历史记载说“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将八座佛塔中的六座重新挖掘(一说七座),并将佛舍利重新分给了其它国家。这是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舍利分供活动,大量的佛舍利被阿育王分供到印度全境、东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

佛骨舍利的转奉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和漫长的历史,很多佛骨舍利是如何从印度流向世界的细节已经无从考证,如唐代僧人释道世所写的《法苑珠林》中,根据他和其他人的考证在中国境内有十九座阿育王为供奉佛骨舍利修建的阿育王塔,后人根据他的记载绘制了清晰明确的“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如今收藏于西安法门寺博物馆。

阿育王发起的舍利分供活动对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佛教走出印度国内在其它国家得以发展,这一举措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穆斯林征服印度以后,在穆斯林教徒的打击之下,佛教在印度国内几乎灭绝,然而由于佛教已经在其它国家得以发展和延存,这也使得佛教没有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从而得以在其它国度开枝散叶。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局部)

而在佛教传说中,阿育王更是一夜之间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传说有神化和虚构的成分,一夜之间如何修建八万四千座佛塔已经不是人类所能考察的故事,但这个传说确实反映出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在印度的极度繁盛。然而,佛教的繁盛并不意味着需要通过打击其它宗教来确立它的定位。

阿育王时代的宗教政策和吠陀时代、穆斯林化的印度时代都截然不同,吠陀时代婆罗门教成为了宗教权威,这导致了印度历史上的“沙门思潮”。穆斯林时代对非穆斯林的宗教采取非常残酷的打压活动,而在阿育王时代,兼容有之的政策最大限度化解了宗教之间的矛盾,婆罗门教和耆那教虽然显现出劣势,但并未受到来自于皇帝的打压和限制。

这也导致婆罗门教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适应阿育王时代的统治,种姓制度在那一时期受到了限制,这是和佛教背道而驰的教义。四种姓虽然得到了保留,但婆罗门教为了维持自己的发展,不得不将那些“杂姓”编入到整个种姓制度的核心中,即把那些外来民族也纳入到了种姓制度中,此外也允许高种姓男子迎娶低种姓女子,总体上来看,为了防止被佛教积压,婆罗门教做出了很大的妥协。

在阿育王时代,雅利安人的势力自吠陀时代以来首次遭到打压,甚至出现了一些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尽管总体来看雅利安人主导的势力依然是社会主流。由于皈依了佛教,阿育王在后期的统治中开始施以仁政理念,放弃了孔雀王朝的扩张策略,这一时期的印度开始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孔雀时代。

不过随着阿育王的去世,孔雀王朝迅速由极盛走向衰败,他早年顶着“黑阿育王”的名头征服的印度也迅速走向分裂,首先是他的儿子们纷纷割据称王,其次帝国内部被征服的国家也纷纷开始宣告独立,如印度南部的百乘王朝(案达罗,Andhra)、质多王朝在他死后立刻宣布独立。其中百乘王朝(案达罗,Andhra)成为贵霜帝国统治印度西北地区时和它南北对峙的强大王朝。

在勉强维持五十余年的统治后,孔雀王朝灭亡,但阿育王却被尊为印度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不过很快,印度历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即将来临,那就是笈多王朝时期的超日王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