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考古人員對浙江雷峯塔遺址和地宮進行搶救式挖掘時,從裏面挖掘出一座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阿育王塔”中的阿育王就是指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了。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的政權,其疆域極其遼闊,基本上完成了對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征服,而這一偉業正是在阿育王時代完成的,這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佛教的發展歷史更是和他密不可分。

黑阿育王:鐵血的印度征服者

阿育王的一生人們一般將其分爲兩個階段,他的前半生被稱之爲“黑阿育王時代”,皈依佛教後被稱之爲“白阿育王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給予了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機會,在亞歷山大撤離印度以後,這位年輕人掀起了針對難陀王朝統治的戰爭,孔雀王朝由此建立。帝國最初的疆域僅僅侷限在北印度,後向西擴張到阿富汗部分地區。

印度電影《阿育王》劇照

這裏是傳統意義上印度人的發祥地,自從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以後,北印度就成爲了軍事和文化以及政治中心。帝國對印度南部的擴張開始於阿育王時代,在《佛教字典》中僧侶們將“黑阿育王”時期的他描述爲一個殘暴嗜殺的君主,儘管這其中有一些事實依據,但大多數都是誇張失真的描寫,譬如阿育王爲了奪位稱王殺死九十九個兄弟。

但考據表明孔雀王朝第二代君主賓頭娑羅似乎只有阿育王和修私摩兩個兒子,後者是前者的長兄,阿育王也確實是通過殺死這位哥哥奪位。阿育王后來皈依了佛教,僧侶們似乎爲了彰顯佛法的感召力,進而故意誇大了“黑阿育王”時期阿育王的殘暴形象。

總之,阿育王即位以後開始了針對印度南部的戰爭,彼時的孔雀王朝還面臨着一個強勁的對手羯陵伽國。這是一個十六雄國時期就已存在的國家,其疆域最北在默哈訥迪河(Mohanadi River)和哥達瓦里河(Godavari River)流域的下游,統治着德干高原地區。這個國家是阿育王的先輩們一直嘗試征服但從未成功的地方。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版圖

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大約擁有6萬步兵、1千騎兵和700頭戰象,經濟的富庶也讓這個國傢俱有支持常年戰爭的力量。爲了將帝國的疆域向南擴張,阿育王進行了極爲充分的準備,這花費了他大約8年的時間,在公元前261年的時候,他親自率領10萬步兵、500騎兵、400輛戰車和500頭戰象組成的軍隊發動了印度歷史上著名的“羯陵伽之戰”。

這場後來被稱爲“殘忍戰爭”的羯陵伽之戰最終以阿育王的勝利而告終,由於羯陵伽國的頑強抵抗激怒了這位統治者,大量的羯陵伽國人被殺或充當奴隸。事後,阿育王在古戰場的遺址達亞河畔旁的幬裏山(Dhauli hills)豎立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上面記錄了這場戰爭的結果“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亡者又超出此數的許多倍。”

羯陵伽之戰的勝利使得孔雀王朝的疆域向南大大推進,除了最南端以外,絕大部分的印度次大陸都納入到孔雀王朝的統治之中。此時的孔雀王朝在西邊的疆域也囊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這一疆域是在孔雀王朝開國君主那一代實現的,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向外擴張,也是由印度人完成的最後一次。

羯陵伽之戰樹立了阿育王的“黑色”形象,由於缺乏相關的史料已經無從得知阿育王在此之前的統治時期是否真如佛教經典中描繪的那樣黑暗殘暴。在佛教經典中,據說這位阿育王設立“地獄”來殘害人民,在這個“地獄”中阿育王以種種殘暴的手段和刑罰來折磨他的敵人和囚犯,不知佛教中的“地獄”是否與這位阿育王有關。

戲劇性的變化也發生在羯陵伽之戰,這位以殘暴文明的“黑阿育王”忽然在羯陵伽之戰中被殘酷的戰爭場面所震撼,深埋在他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心竟然猶如種子一般發芽了。於是,在這一念之間,不僅改變了孔雀王朝,也改變了阿育王自己。

白阿育王:佛塔和舍利

由於羯陵伽之戰給阿育王心靈上造成的衝擊,這位君主於是皈依了佛教。從這時候開始,我們一般把他稱呼爲“白阿育王”,這位君主留給後世的有兩樣東西最爲出名,一是阿育王石柱,在印度境內大約分佈有三十多根阿育王石柱,考古發現的有十根。早期的阿育王石柱並不多見,如羯陵伽之戰後豎立的阿育王石柱是對戰爭的記敘以及阿育王自身的懺悔。

阿育王柱四面獅子石刻像

白阿育王時代他修建了大量的阿育王石柱,其雕刻在石柱上的內容多以敕文的形式表達對佛教的尊崇,以及作爲一個佛教徒對世人的勸告,如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比較仁愛的理念。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聖地,印度著名景點鹿野苑中的阿育王柱四面獅子石刻像,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國徽正是參照這一石柱的形象而設計。

藍毗尼(Lumbini)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柱身婆羅米文銘刻

由於皈依了佛教,阿育王又將佛教的地位提升到國教的地位,他在位期間佛陀已經涅槃兩百餘年,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對佛陀的恭敬。阿育王曾到佛陀的誕生地藍毗尼(Lumbini)巡訪佛跡,並在那裏豎立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並以古老的婆羅米文字(Brahmi)在柱身上雕刻有銘文:

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來Lumbini恭敬禮。證實此處確爲佛陀誕生之地,並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

佛教成爲世界性宗教的發展歷史離不開阿育王的推動,這也即是阿育王留給後世人們的第二個東西,阿育王塔。建造這些佛塔的契機則源自於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以後重新挖掘了佛舍利,佛陀在十六雄國時代涅槃後,有八個國家分到了佛舍利,而孔雀族並沒有分到舍利,只是得到了一些碳灰,香姓婆羅門得到一個裝過舍利的瓶子。

阿育王塔

因此在《佛所行贊》對這一段歷史記載說“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阿育王統一印度以後,將八座佛塔中的六座重新挖掘(一說七座),並將佛舍利重新分給了其它國家。這是佛教歷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舍利分供活動,大量的佛舍利被阿育王分供到印度全境、東南亞、中亞和東亞地區。

佛骨舍利的轉奉經歷了一個極爲複雜和漫長的歷史,很多佛骨舍利是如何從印度流向世界的細節已經無從考證,如唐代僧人釋道世所寫的《法苑珠林》中,根據他和其他人的考證在中國境內有十九座阿育王爲供奉佛骨舍利修建的阿育王塔,後人根據他的記載繪製了清晰明確的“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佈圖”,如今收藏於西安法門寺博物館。

阿育王發起的舍利分供活動對佛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得佛教走出印度國內在其它國家得以發展,這一舉措更深遠的意義在於——當穆斯林征服印度以後,在穆斯林教徒的打擊之下,佛教在印度國內幾乎滅絕,然而由於佛教已經在其它國家得以發展和延存,這也使得佛教沒有遭到滅絕性的打擊,從而得以在其它國度開枝散葉。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局部)

而在佛教傳說中,阿育王更是一夜之間修建了八萬四千座佛塔,傳說有神化和虛構的成分,一夜之間如何修建八萬四千座佛塔已經不是人類所能考察的故事,但這個傳說確實反映出在阿育王時代佛教在印度的極度繁盛。然而,佛教的繁盛並不意味着需要通過打擊其它宗教來確立它的定位。

阿育王時代的宗教政策和吠陀時代、穆斯林化的印度時代都截然不同,吠陀時代婆羅門教成爲了宗教權威,這導致了印度歷史上的“沙門思潮”。穆斯林時代對非穆斯林的宗教採取非常殘酷的打壓活動,而在阿育王時代,兼容有之的政策最大限度化解了宗教之間的矛盾,婆羅門教和耆那教雖然顯現出劣勢,但並未受到來自於皇帝的打壓和限制。

這也導致婆羅門教不得不做出改變以適應阿育王時代的統治,種姓制度在那一時期受到了限制,這是和佛教背道而馳的教義。四種姓雖然得到了保留,但婆羅門教爲了維持自己的發展,不得不將那些“雜姓”編入到整個種姓制度的核心中,即把那些外來民族也納入到了種姓制度中,此外也允許高種姓男子迎娶低種姓女子,總體上來看,爲了防止被佛教積壓,婆羅門教做出了很大的妥協。

在阿育王時代,雅利安人的勢力自吠陀時代以來首次遭到打壓,甚至出現了一些雅利安人淪爲奴隸的現象,儘管總體來看雅利安人主導的勢力依然是社會主流。由於皈依了佛教,阿育王在後期的統治中開始施以仁政理念,放棄了孔雀王朝的擴張策略,這一時期的印度開始進入一個平穩發展的孔雀時代。

不過隨着阿育王的去世,孔雀王朝迅速由極盛走向衰敗,他早年頂着“黑阿育王”的名頭征服的印度也迅速走向分裂,首先是他的兒子們紛紛割據稱王,其次帝國內部被征服的國家也紛紛開始宣告獨立,如印度南部的百乘王朝(案達羅,Andhra)、質多王朝在他死後立刻宣佈獨立。其中百乘王朝(案達羅,Andhra)成爲貴霜帝國統治印度西北地區時和它南北對峙的強大王朝。

在勉強維持五十餘年的統治後,孔雀王朝滅亡,但阿育王卻被尊爲印度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不過很快,印度歷史上的另一個黃金時代即將來臨,那就是笈多王朝時期的超日王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