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主任笑着對我們說,從五彩經幡和瑪尼石堆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裏的人們總是懷着敬畏來面對大自然,在藏族同胞心中,萬物有靈,衆生平等,每一個生靈都值得珍惜和擁有,可以說,藏民族就是一個真正的生態民族,它的文化、它的血脈、它的骨子裏都自帶着這種生態基因,這是我們做好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社會民生、民族團結等各項工作的一個天然土壤。來到村部,我們瞭解到,在稱多縣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實施下,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協作幫扶下,這兒悄然發生了很多變化,村民們逐漸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確立“劃區輪牧、合理載畜、整合資源、多種經營”的發展理念,毅然放棄了把牲畜作價歸戶以來的承包制,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爲基礎,以整合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爲抓手,大膽採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梯次推進的方式,穩步開展股份制改造試點,趟出了一條生態畜牧業專業發展的新路子。

原標題:來自首都的支援合作|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裏被稱爲地球“最後的天堂”,從北京到西寧有1800公里,從西寧到玉樹有800公里,從玉樹到稱多有120公里,一個來回就遠遠超過萬里之遙。這裏是青海省稱多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高寒、缺氧、紫外線強,年均氣溫零下4.9℃。

說起這個遙遠的地方,就自然想起了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犛牛之地、歌舞之鄉、唐蕃古道、中華水塔的那份神祕,想起了康巴兒女勤勞勇敢、樸實豪爽、喫苦耐勞、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那種品格,想起了灑脫飄逸的卓舞、美輪美奐的服飾、通天河渡口的白塔、三江源的動物、帳篷城的異彩、賽馬節的盛況,還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們要上一個邊遠偏僻的村子調研對口幫扶和脫貧攻堅情況。聽司機更尕說,從縣城到目的地大概有200多公里,一路都是崎嶇山路,開車單程要四五個小時,這個村子位於美麗的巴顏喀拉山腳下,景色迷人,民風淳樸,被藏族同胞認爲是最接近神的地方。

天剛矇矇亮,我們就驅車從稱多縣城出發了,抬頭一看,月亮正懸掛在對面不遠的山頭上,雪域高原還沉浸在寧靜甜美的睡夢之中,東方蒼茫悠遠的天際,透射出一抹燦爛奪目的曙光,升騰起一片絢麗多彩的玉霞,暈染着周邊逶迤峭拔的山巒。

汽車下了高速,過了清水河,不久就爬坡拐入了一條簡易公路,往西邊方向而去,車速明顯慢了下來,路面開始凹凸不平了,人也隨之左搖右晃、上下顛簸起來,屁股開始隱隱作痛,只能靠雙手緊緊地抓住車頂拉手。朝馬路前方看去,驚訝地發現,路上滿眼都是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土洞,坑坑窪窪,連綿不絕,一個個彷彿月球表面的環形山。汽車一過,後面就是塵土飛揚、滿地黃沙。

我們驅車一路前行,沿途壯美山河與自然景觀令我們驚喜不已,但路途之遙遠、路況之複雜、道路之崎嶇、地形之多變、地勢之險峻也出乎想象。當藍天、白雲、牛羊、帳篷、小橋、流水、經幡、白塔、寺院……不斷在眼前掠過,當長途跋涉的倦意和高原不適症一陣陣襲來,油然而生的是對當地幹部羣衆在精準脫貧、攜手奔小康中所做出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的敬意。一想到藏族同胞、駐村幹部長年累月都是在這條土路上來回奔波,真的是很不容易。

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了村口,透過霧氣輕蒙的車窗,可以看到前方雲霧嫋嫋,仿若仙境。所謂“一山一水皆是景,一草一木總關情”。你看,馬路前方就是白雪皚皚的遠山,蜿蜒曲折的小河,一望無垠的草原,展翅高飛的老鷹,星羅棋佈的帳篷,成羣結隊的牛羊,祥和安逸的人家,微笑迎客的阿媽,騎馬放牧的卓瑪、來回奔走的孩童……宛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構成一個個美麗鄉村圖,靜靜地橫亙在藍色的天宇下,鋪展在廣闊無邊的原野上,顯得那樣寧靜安謐。

來到村部,我們瞭解到,在稱多縣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實施下,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協作幫扶下,這兒悄然發生了很多變化,村民們逐漸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確立“劃區輪牧、合理載畜、整合資源、多種經營”的發展理念,毅然放棄了把牲畜作價歸戶以來的承包制,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爲基礎,以整合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爲抓手,大膽採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梯次推進的方式,穩步開展股份制改造試點,趟出了一條生態畜牧業專業發展的新路子。

村主任自豪地告訴我們,尤爲重要的是,這兒的10多個貧困戶自從加入到合作社後,通過項目配股、勞動培訓就業等政策手段,與其他牧戶一起參與生產、經營和分配,享受到實實在在的股權收益,實現了穩定脫貧。同時,村裏還大力實施畜牧業種子工程,在維持草地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草場產草量不斷修復提高,植被覆蓋得到進一步保護,實現了天藍、地淨、水清、草綠,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隨後,我們跟着村長翻山越嶺去參觀村裏的馬羣、牛羣、羊羣和相關基礎設施。途中路過一個埡口,海拔4700多米。山頂上矗立着一排排鋪天蓋地的五彩經幡,在風中飛舞,獵獵作響,氣勢如虹。當地人稱之爲“風馬旗”,認爲它們象徵着生命的本源,在藏文化的歷史中具有深奧的意義,是融情感與理性爲一體的產物,也是人們美好精神願望的載體。山坡上不時能看到一堆堆的瑪尼石,上面刻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和各種吉祥圖案。虔誠的人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把默唸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

村主任笑着對我們說,從五彩經幡和瑪尼石堆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裏的人們總是懷着敬畏來面對大自然,在藏族同胞心中,萬物有靈,衆生平等,每一個生靈都值得珍惜和擁有,可以說,藏民族就是一個真正的生態民族,它的文化、它的血脈、它的骨子裏都自帶着這種生態基因,這是我們做好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社會民生、民族團結等各項工作的一個天然土壤。

他還舉了個例子,說最近可能是生態保護得太好了,棕熊越來越多了,它們不時下山來光顧牧民的家,把酥油和酸奶全喝光,才依依不捨地挺着個大肚子,左搖右擺、優哉遊哉地回到山上去,牧民們對此也不生氣,更不去殺害它們,每次都是大聲吆喝、敲鑼打鼓、鳴槍示警把它們送走。

告別這位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村主任,帶着滿滿的收穫和無限的感觸,我們踏上了回程之路,看着車窗外,綠油油的青稞生機勃勃,無名的野花綻放原野,隨着微風輕輕飄蕩……春天來了,一切都變得更加溫暖、更加親切、更加明朗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