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管仲的好奢。2.管仲的贪生。

大才之人,成功之前往往非议颇多,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苏秦被妻嫂鄙视,陈平只能娶个N婚寡妇,刘邦被人称作流氓。人们只会以世俗的眼光,盯着私德,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怀。

如果光盯着私德,管仲就是个小人,贪财、背主、贪生、好奢,哪一条都足够把他踩扁。但是鲍叔牙最懂管仲的价值,不光宽容他,还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鲍之交”的美名。


事实证明,鲍叔牙虽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识人方面,却独具一格。管仲在新的平台上,展现了他远超于那个时代的才华,就连对德行要求极为严苛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管仲,华夏早就被夷狄吞了。

管仲为何被世俗认为很差劲

管仲祖上很辉煌,是周穆王的后人,姬姓管氏,家族世代官宦。可惜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家里成了贫困户。

管仲有一句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恐怕只有他这种经历过生活窘迫的人,才能说出如此深邃,穿透人性的话。

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管仲,被人诟病不知礼节,不知荣辱,也就不奇怪了。


1.管仲的贪财

为了解决生计,管仲放下士族阶级的架子,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以管仲的家境,估计也拿不出多少本钱,可是每次分配红利时,管仲总是面不红耳不热地拿走大头。管仲后来自己回忆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

好在鲍叔牙为人大度,从来不计较,而且还为管仲找理由:他家太穷了,应该多拿点。鲍叔牙的大气,反而更加反衬了管仲的贪财。

2.管仲的贪生

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服役,领导了三次战斗,每次都因为自己贪生怕死,导致失利。


这种贪生的行为,让管仲饱受争议。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生,他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他死了老母就无法生存。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哪个士兵不都是这样?谁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3.管仲的背主

后来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因为管仲的疏忽大意,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登上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逼迫鲁国杀掉公子纠,交还管仲。

主人罹难,仆众尽忠,这是古人基本的思想。与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的另一位臣子召忽,就选择了为公子纠尽忠,他自杀于鲁国。


管仲很聪明,知道齐桓公之所以坚持要回活着的自己,是鲍叔牙的话起了作用,想让他改换门庭,为齐桓公服务。管仲没有学习召忽,回到齐国后,立刻拜倒在齐桓公脚下,变脸速度奇快。

4.管仲的好奢

管仲为相后,生活那是相当的奢华,一切向齐桓公看齐。

齐桓公为了表彰管仲的功劳,赐谷城给他作食邑。管仲不满足,在府中筑“三归台”,所谓三归,即“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管仲在三归台置酒器,常常与公卿在此宴饮纵乐。

在世俗眼睛里,管仲的这些行为不光污点,简直不为人齿。


管仲的治国之才体现在哪里

事实证明,鲍叔牙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看到的不是管仲的小节,而是内质。管仲虽不是诸子百家的学术大佬,却是第一个把他的法家思想,运用到治国的能臣,造就了那个时代,最璀璨夺目的政治成就。

1.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礼坏乐崩,西周的礼制社会受到严重挑战。自郑庄公对王室用兵,并与周桓王互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但是管仲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尊王攘夷。客观来说,管仲的尊王攘夷,本质上不是为了维护周王室,而是齐国。不过,能准确地判断形势,以反潮流的大格局,积极充当王室的拥护势力,并借由王室大旗,做“国际警察”,维护中原道统,这种眼界独领风骚。

管仲为相期间,多次仗义疏难,出兵帮助燕国、邢国、卫国,征讨入侵中原的戎狄,帮已经被灭的卫国和邢国复国。同时又对抗窥视中原的楚国,维护了中原诸国的生存空间。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今天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春秋时期,那是外来族群的入侵,所以孔子才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中原服饰,男人的服装是右衽,左衽是夷狄习俗。被发就是披头散发,中原是束发,只有未成年的孩童才会“被发”。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是披头散发,穿着夷狄服饰的人。言下之意,没有管仲,中原文化早就灭亡了!

春秋霸主轮番上场,齐桓公称霸,是那个时期影响力最大,受到的美誉度最高。管仲成就的不光是一个名垂青史的齐桓公,也不仅是一个强大的齐国,而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2.超脱于时代的经济理念与政策

在耻于谈论钱财的古代社会,管仲第一个提出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基础性作用,他毫不掩饰地主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离开了物质文明,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管仲一直把齐国的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础。

齐桓公想迫不及待地称王称霸,管仲表示反对:

“(齐桓公说)‘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家安定是称霸诸侯的先决条件,国家安定的先决条件是资育民众,让老百姓有经济能力。这段对话里,透露了管仲的两个思想:一是藏富于民,二是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种思想,提出于封建等级制社会,真是光照日月。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管仲改革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①改革商业税收政策

古代对商业税基本上走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涸泽而渔。管仲采取“一放一抓”,放掉渔业、牧业、森林资源开发,这一类商业行为的税收,让利于民。同时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经营,收归国有。

②展开“国际货币战争”

管仲的“货币战争”,各种资料最精彩,比如石壁谋、楚国购鹿、衡山之谋等等。以衡山之谋为例,简述一下。


齐国计划征讨衡山国,为了削弱衡山国经济实力,管仲想出了一条计谋。他先花数倍的价格,从衡山国大肆购买兵器,导致衡山国举国集中财力制造兵器。接着管仲又以数倍的价格,购买粮食,衡山国的粮食储备,迅速流入齐国。

等这些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管仲立刻停止收购,并大举进兵衡山。这时候衡山国才发现,兵器卖光了,粮食储备也空了,想点兵抵抗,根本没了力量,只好举国投降。

③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片《平准书》,详细描述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其中以国家资本,调控经济走势的政策,就叫“平准”。

具体方法就是,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国家出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商品,以保证价格不至于大幅下滑,保证生产者基本利润。当市场求大于供的时候,将储备抛向市场,以平抑价格,保护消费者权益。


管仲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经济学,更没有现代经济学,他比西汉的经济政策,早了五百年。西周是从游牧文明刚刚过渡到农业文明,在那个时候,管仲竟然具备了商业社会的经济意识,并靠制度来落实,实属不易。

④国家管控货币发行

古代货币铸造,很长时期都是市场行为,民间可以介入。管仲是第一个注意到铸币权,对国家经济大势影响的政治家。为此,管仲制订了一系列的国家货币发行机制。

⑤土地租税等级制

以前土地租赋的征收很粗狂,唯一的标准就是数量。可事实上,土地的肥沃程度,适合的经济作物,以及受到水害灾害的威胁程度,差距很大,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其实很不公平。

管仲实施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租税征收法。


⑥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

管仲规定

“山泽各致其时”

,意思是山泽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按“时”而行。所谓按“时”,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比如伐木,只能在冬季,捕鱼射猎,不允许在春季。也包括,不允许射猎鱼苗、怀孕的母兽、不允许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等等。

管仲的这些经济理念和政策,即便在其后的两千年里,都一直领先于时代。

3.领先于时代的内政治理

管仲的内置治理涉及很多方面,我们仅以两条影响较大的为例。

第一条:叁其国而伍其鄙


西周初年,是部落邦联制到分封制的过度。邦联制的基本形态就是部落,所以那时候不存在行政区域划分,只有“山头”式的部落自治。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设立“叁其国而伍其鄙”: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叁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五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

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实现“定民之居”: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所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管理办法,这个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发明人就是管仲。

第二条:任人以能

“任人以能”今天听起来是废话,在那时候却是神话。因为封建制下,官员选拔是“世卿世禄制”,爹当官,可以传给儿子,平民是没资格当官的。

管仲却超越时代限制,提出以“慈孝”、“聪慧”、“拳勇”为标准,令各地举荐人才。“慈孝”就是品行,“聪慧”就是学时,“拳勇”就是才能,很像西汉的“举孝廉”、“贤良方正”和“茂才”。

这不光是理念的突破,更是对制度牢笼的突破。

“管鲍之交”的伟大格局


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没有管仲,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所以,管仲不光是齐国的柱石,更始中国历史的重要奠基者。鲍叔牙不被世俗眼光所困扰,坚定地举荐管仲,是这段光辉历史的关键人物,管仲评价“管鲍之交”时,曾经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对管仲的举荐,已经远远突破了二人的个人关系交往,而是着眼于社会价值的成就。

若干年后,管仲病危,齐桓公请教管仲,谁可以接替他为相。管仲反问齐桓公,自己相中了谁?齐桓公说鲍叔牙。没想到管仲却对自己的恩人鲍叔牙,投了反对票,他说:

“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 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在管仲的眼里,鲍叔牙是好人,但是太过于嫉恶如仇,不知变通,对上得罪君主,对下又不被老百姓喜欢,这样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讨厌他。

如果不是因为管仲的历史地位,世俗恐怕又要批评管仲忘恩负义了。事实上,后来齐桓公还是用鲍叔牙当了宰相,可惜结果正如管仲所料。

我们常说,朋友之交重于“义”,可是我们在“管鲍之交”中,没见到太多相互之间的义,尤其没见到管仲对鲍叔牙的义。其实他们的交往,是突破了个人之间低层次的“私义”,把国家“大义”置于其上,这种相互成就,才是最高层次的交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