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何炅、謝娜和易烊千璽參與的聲音互動陪伴真人秀《朋友請聽好》正在熱播。

嘉賓們在節目中通過熱線電話和讀信的方式分享和傾聽來自全國各地的提問,並給出真誠的建議。節目中營造的舒適溫馨的氛圍和暖心治癒的內容得到了很多觀衆的好評。

在最近的一期節目中,一位觀衆的來信讓人唏噓,感嘆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

這位35歲的南開大學碩士,因爲想在深圳給孩子買一套售價一千多萬的學區房而選擇從國企辭職,開始創業打拼。

爲了付首付,花光了自己十幾年的積蓄,每個月還要揹負幾萬元的房貸。爲了還貸,堅持跑滴滴,每天六點多起牀,跑到十點上班,下了班夜裏依舊跑車。

因爲揹負了太多壓力,所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掙錢上,因此忽略了家人,導致婚姻出現了問題。妻子提出了離婚,女兒判給了媽媽。

現在事業和家庭都支離破碎,公司虧損二十多萬,每個月還要發員工的工資,離家打拼十幾年,人生突然一下子回到了起點,完全清零。孩子每月只能見一面,最焦慮的時候整夜失眠,甚至做夢都會哭……

從信中能深深地感覺到他的無奈與無助,他的這段經歷也讓人重新思考,究竟什麼是幸福?我們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短暫的一生?怎樣才能獲得幸福?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沙哈爾曾深信勝利可以使人快樂,可以緩解長期以來的空虛感。一度認爲自己必須通過身體或心理的艱難與忍耐去贏得冠軍,通過贏得冠軍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一定能讓自己最終獲得幸福。

奪冠之後,沙哈爾欣喜若狂,那種快樂超過了想象。可就在奪冠的當晚,沙哈爾回到房間,坐在牀上,嘗試再回味一下那無限的快感。

  • 而那些他曾以爲會保持很久的成就感、那些他最珍視的來之不易的喜悅,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失落和空虛再次佔據了他的內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的感覺,相反,內心卻越來越沮喪,因爲自己越來越意識到,即使達到更高的目標,哪怕贏得世界冠軍,也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

沙哈爾將人生分爲四種類型,其中不幸福的三種類型分別是:

犧牲眼前的快樂,只着眼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

放縱自己、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型;

對一切都失望,無所作爲的虛無主義型。

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並努力發掘自己的潛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終到達第四種狀態:感悟幸福型。幸福的終極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

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同時,幸福也是一個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度不僅是爲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

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2:幸福的最小距離》中指出,在不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擁有足夠多的方法獲得幸福。

1、慢活的能力

現在,我們的社會凡事都講求速度,喫快餐,開快車,一切都速戰速決。人們沉迷於即時滿足與即時影響。時間用納秒來衡量,長期成功用季度收入來決定。

然而,隨着速度的直線上升,越來越多的人被拋在了後面,他們不快樂、不滿足。卡蘿·奧諾德在《慢生活》一書中談到了花時間做飯、做愛、交談的價值。

哈佛大學已故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斯通,常常提到“存在”和“行動”的區別。他說,我們這種強調行動的西方文化,阻礙了我們享受存在的價值。回溯過去,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英國作家瑪麗·安·伊萬斯也在提醒我們放慢腳步。

“生命之河中的美好瞬間匆匆而過,我們看到的卻只是沙子。天使來看過我們,我們卻在他們離開後才幡然醒悟。”

我們停下、等待和付出耐心的能力正一點點消逝,我們需要經常鍛鍊來提高這種能力。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欣賞更多內在和外在的美。

2、等待的勇氣

有時,當人生面臨着重大抉擇時,我們往往會猶豫糾結,痛苦不堪。

哈佛商學院約瑟夫·巴達拉克教授講過如何在兩個正確的決定中做出抉擇。這就好比一條路上的兩個岔道,選擇哪個岔道都不錯。面臨這樣的抉擇時,我們知道不能二者兼得,我們必須放棄其中一條路及潛在的價值。

巴達拉克教授通過研究偉大的領導者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經常選擇等待,抱持着觀望態度,忍受着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

在亞伯拉罕·林肯接任總統之前以及任期期間,每當要做出艱難的決定時,他都是這樣做的。

詹姆斯·伯克也是用這種方法帶來強生公司走出困境的。等待並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不可能確保得出哪一條路更好的結論,但有時隨着時間的推移,答案會更加明朗。

3、相信自己是幸運的人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厭惡自己的不幸,總希望好運氣有一天也可以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沙哈爾教授的理髮師阿維曾經對他說:

“如果你用心聽,不管是聽廣播還是飯店裏別人的對話,如果你用心看,不管是廣告牌還是汽車保險槓上的貼紙,你都會碰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爲什麼有的人會被(自己以及他人)視爲幸運兒?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發現,這些人對外部信息的開放性很高。“他們擅長創造並注意到偶然的機會。”

運氣差的人也許會忽略或錯過廣播裏一句有用的話,或是廣告牌上一條有用的提示,但運氣好的人碰到巧遇的信息,則會停下腳步,牢記在心,充分利用。

全球頂尖的創造力專家愛德華·德博諾耶說過類似的話。他建議團隊解決問題時可以採用如下方法:隨機從詞典裏選一個詞,然後以此爲起點討論手頭的問題。每個詞,即使是隨意選的,都蘊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說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找到重要的信息。

根據懷斯曼的理論,幸運的人身上也有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幸運的,那麼你可能就是幸運的。期望會成爲自我實現的預言。

4、不要把期許強加給未來

我們總是把現實裝進我們預先設定好的模型中,但卻忘記了其實應該反過來,讓模型被現實塑造。有多少經理人因爲拒絕接受市場已然發生變化、需要採取新的方法,而一敗塗地。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20世紀末指出:“在動盪時期,正如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是常態。”不承認或是不接受這一常態,將會面臨失敗。

對變化持開放態度這一點很重要,並且它不僅僅適用於商業領域。很多愛情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爲其中一方拒絕接受另一方有了變化,或是因爲對方與心中的“理想”伴侶不一樣。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未來,強加給別人或是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欣然接受驚喜並能夠在其中安享快樂,那麼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如果沒有什麼宏偉的計劃在等待着我們,抑或有,但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那爲什麼要緊緊抓住已有的規則呢?規則是用來重寫的。

5、做夢和追夢比實現夢想更重要

做夢和追夢對幸福充實的生活十分重要。

首先,追尋夢想,並積極地迎接挑戰,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使命,放棄追求,這是健康的自尊心,也就是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做夢本身,作爲渴望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有效地對抗抑鬱和苦惱。事實上,悲傷和抑鬱的關鍵區別就在於“希望”。

每個人偶爾都會有悲傷的時候,甚至包括幸福專家在內,而抑鬱只有部分人會遭受。傷心的人可以設想一種讓自己走出悲傷的方法,但抑鬱的人對任何改善方法都不抱希望。做夢正是燃起這種希望的基礎。

我們首先要想象事情能夠成功,這樣成功的可能性纔會更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的研究證實,就長久的幸福感而言,做夢和追夢比實現夢想更重要。

爲此,我們不需要非常成功或是成就卓然。我們要做的就是早上起牀,爲我們還能做夢而心存感恩。

音樂詩人李健在多年前接受採訪時曾說:

“什麼是幸福?當你身處困境,卻又沒意識到這是困境,就叫幸福。”

幸福是一種態度,幸福是一種選擇,幸福是一種能力,它與我們擁有多少金錢,取得多大的成就並沒有直接關係。幸福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裏,只要用心感受,幸福往往近在咫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