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楊倩)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舉行中蒙俄經濟走廊發展國際視頻會議,中俄專家學者以在線交流的形式爲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建言獻策。專家認爲,中蒙俄三方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健全國際經濟合作法制,探索合作多元化。

“後疫情”時代經濟走廊前景可期

與會學者普遍認爲,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國際秩序重構速度加快,地區和世界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性的合作機制面臨巨大挑戰,但區域合作會進一步加強,這爲中俄蒙合作帶來機遇。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指出,疫情暴發以來,三國關係平穩,信任度增強,在共同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相互支持。中國未來會更加重視中蒙俄合作及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樸鍵一認爲,東北亞有望成爲全球率先走出疫情影響的地區,成爲啓動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次區域。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其主要平臺之一。疫情雖導致合作項目延緩,但也給三國留下合作空間,相信未來三國邊境地區的合作內容會更加豐富。

合作軟環境亟待改善

中蒙俄經濟走廊是首條“一帶一路”框架下正式開建的多邊經濟走廊。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柴瑜指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中短期目標是增加貿易量,長期目標是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聯合競爭力,實現共同繁榮的願景。

專家認爲,未來中俄蒙經濟走廊應當以完善合作制度、搭建軟環境爲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李東認爲,各方需要完善頂層設計,進一步對接各自發展戰略,做好宏觀規劃,加強政治溝通和各領域對話機制。

此外,各方需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法制建設。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В. 彼得羅夫斯基和內蒙古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範麗君提出,要完善三國邊境口岸以及國際合作相關領域法律法規,推進三國邊境地區突發應急區域協調機制建設。

專家認爲,經濟走廊不僅要對接各自區位優勢與產業優勢,還要着力擴大項目多樣性與合作多元化,例如,提高煤炭等能源運輸便利化,搭建數字走廊,加強電子商務合作,食品產業鏈合作,醫藥、科技、環保等領域合作。柴瑜建議,要注重發現與培養中蒙俄早期收穫項目,着力挖掘短期內能落地的優質項目及領域,發揮優質項目的外溢效應,進而推進更多項目,夯實合作的長效基礎。

與會者一致認爲,“民心相通”是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保障。三國政府不僅要加強智庫合作,還需通過活躍人文合作活動,增進民間交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