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烏拉蓋草原小草剛剛發出嫩芽,放眼望去處處彰顯着勃勃生機。烏拉蓋管理區賀斯格烏拉牧場牧民羅志達家的牛羣喫飽了青草,享受着和煦的陽光。

羅志達家裏養殖着100餘頭良種母牛,今年接產牛犢75頭。他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他光出售牛犢就能有40餘萬的純收入。而在10多年前,這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過去,羅志達家以養殖“本地”牛和羊爲主,最多時羊有300只、牛150頭。雖然牲畜數量上去了,換來的卻是草場植被連年退化,牲畜膘情上不去,秋天出欄根本賣不上價。一年忙到頭,收入寥寥無幾,愁壞了這個憨實的牧民。

正當羅志達愁眉不展之際。錫盟開始推行“減羊增牛”戰略,引導牧民積極調整畜羣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

羅志達意識到優化畜羣品質,提高個體質量的重要性。於是他壓減羊羣頭數,對家中原有本地牛進行淘汰和改良。率先利用人工冷配技術,實施黃牛改良。僅6年時間,牛羣良改化率達到100%,牛的個體質量明顯提高,經濟效益較原來增長了50%--60%。更加欣喜的是,由於牛不刨食草根,喫過的草場留下較高的草茬,對草原生態影響小,且數量控制在草畜平衡範圍內,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家的草牧場植被逐漸恢復。羅志達以“順勢謀變”的科學化養殖路子,實現鼓了腰包,綠了草原的夢想,成爲當地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來源:天邊草原烏拉蓋官方微信綜合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