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263年,隨着蜀國皇帝劉禪的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結束,而司馬昭也將劉禪封爲了安樂公,可以說對於劉禪也是仁至義盡,那爲什麼三家歸晉之後,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爲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爲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爲歸命侯。三、“歸命侯”,這也是對吳國皇帝孫皓的諷刺,真正的晉朝六路大軍壓境的時候,吳國才真正的意識到晉朝的強大,於是孫皓才選擇投降,這個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僅有兩位,孫皓就是其中之一,並且吳國的侯位並不像魏國和蜀國那樣得到了世襲。

大家好,我們的杯子破碎之風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三、“歸命侯”,這也是對吳國皇帝孫皓的諷刺,真正的晉朝六路大軍壓境的時候,吳國才真正的意識到晉朝的強大,於是孫皓才選擇投降,這個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僅有兩位,孫皓就是其中之一,並且吳國的侯位並不像魏國和蜀國那樣得到了世襲。
公元263年,隨着蜀國皇帝劉禪的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結束,而司馬昭也將劉禪封爲了安樂公,可以說對於劉禪也是仁至義盡,那爲什麼三家歸晉之後,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爲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爲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爲歸命侯?
蜀國皇帝劉禪的安樂公:
三、對劉禪的嘲諷,因爲“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典故),也讓司馬昭對他放心,於是出於諷刺封爲“安樂公”。
魏國皇帝曹奐的陳留王:
二、此時已經成爲皇帝的司馬炎,也不在乎封王了,因爲晉王已經成爲過去時了,曹奐的王爵可以封,而且“陳留王”明顯有諷刺意味,漢獻帝繼位之前就是“陳留王”,再封曹奐爲陳留王,明顯有對曹魏政權的諷刺之意。
吳國皇帝孫皓的歸命侯:
二、蜀國投降、曹魏政權被篡奪之後,晉朝皇帝司馬炎對兩國皇帝的妥善安排也是對吳國的警示,寓意投降則一切安好,不降只等準備就緒攻伐。但是吳國並沒有選擇一開始就投降,更是在晉朝建立之後,多次與晉國交手,這也讓晉朝在吳國投降之後,對吳國人士並不善待的原因。
司馬家對三國的冊封,也表示出很明顯的意思,不但對自己皇權的象徵,更是對三國的諷刺。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