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科举考试大众化的是宋朝。首先宋朝科技大爆发,到了宋代造纸术已经很完善,造出的纸张成本不高,而且光滑莹白,耐久性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书籍更加快捷方便,市面上各类书籍多了起来,而且价格不高,普通百姓家完全可以买的起。其次宋朝对科举制度做了很多改革,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大规模扩招,唐朝每次大概考取十几个进士,宋朝动不动几百几百地录用。二是考试变得严格规范,想徇私舞弊走后门儿,非常难。这样一来,科举就成了宋朝最主要的选官方式,宋朝的宰相都是科举出身。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多年,是中国隋代以后主要的选官方式。尽管现代对科举的批评很多,也确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它是古代社会中阶层流动的一把利器,而且是官吏选拔相对最为公平的方式方法。
科举制之前如何做官呢?
在上古商周那会儿,压根儿就不存在阶层流动,那会儿的阶层本来就是固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个贵族的社会。
到了汉朝后期,更是如此,士族有钱有势,将自己培养出的家族子弟通过察举制推荐为官员,做了官后这些人又回报家族,使得家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几代人下去,一个足以影响朝政的大家族就产生了,例如四世三公的袁家。这些家族有自己的土地和人脉,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和官员,往往皇帝都要让他们几分,即使王朝覆灭了,这些家族依然生存的很好,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务和舆论。因此便有了“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之说。
科举制的出现和发展
不过,唐朝毕竟刚刚从南北朝走过来,还会受到南北朝一些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还是可以不用考试,而是通过军功、恩荫、皇帝征召等方式,成为官员。比如大诗人李白,他就没有考过科举,唐玄宗直接征召他当了翰林学士。那会的科举也不规范,考试前,考生可以拿着自己的文章找主考官推销,期望能留下个好印象。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家庭出身一般,结果一下子都考中科举做了官,这在唐朝是不可想象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元明清三代,我们现在熟悉的科举,主要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形式主要是写八股文,这点经常被人们诟病,认为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可是换个角度想一下,这种严格限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方法,其实是最公平的,毕竟钻空子的机会少了。
科举考试这种死板严苛的方式,是有不少弊端,但的确给了底层读书人一个上升的渠道。清代鼎鼎有名的曾国藩,祖上几百年从来没能考中进士,他也只能在湖南老家的小村子里,读点儿四书五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居然考中了进士,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就是科举考试带来的阶层流动性。
我们说了这么多,好像都和当官有关。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是士农工商。官员的地位最高,商人可能有钱,但是身份低贱。所谓阶层上升,其实就是当官。回过头看,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确实让相当多的普通人实现了阶层提升,它可以称得上是阶层流动的利器了。当然了,我们现代社会就完全不同了,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途径,去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