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一校長“釣魚執法”沒收學生手機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校長讓主任拿着生日蛋糕去教室給老師慶祝生日,並稱拍完照片就分蛋糕,學生們興奮地拿出手機拍照,結果溫馨的畫面秒變,拿出手機的同學被校長當場抓了正着……網友調侃:套路太深,把學生給玩壞了,一個蛋糕“釣”出多少部手機。

這不是網劇《屌絲男士》裏的橋段嗎?網劇裏,作爲教師的大鵬在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校長和另一名教師拿着蛋糕爲他過生日,並說要合個影來記錄一下,這時就有幾個學生陸續拿出手機拍照,沒想到正中了釣魚執法套路,大鵬隨後聯合校長沒收小學生手機,並戲言“兵不厭詐”——這種藝術的誇張手法,令觀衆忍俊不禁,會心一笑。

上述新聞真實發生的一幕,與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如出一轍。雖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當影視作品的演繹在現實世界真實發生的時候,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這種教育思想能培養出好學生?”“利用了別人的善意,還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能會培養出什麼好學生嗎?”……不少網友對此做法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釣魚執法沒收手機,暴露的是學校在管理手機問題上的無奈。中小學生不該將手機帶入課堂是共識,但由於手機的普及,禁絕這一行爲殊爲不易。圍繞手機管理問題,老師和學生之間經常鬥智鬥勇,甚至不時有暴力摔機等衝突發生。但校長以“釣魚執法”的方式沒收學生手機的事,還是第一次見到。

校長的初衷無非是爲了加強手機管理,假借慶祝生日拍照,誘騙孩子交出手機,可以說是想了一些辦法,動了心思的。可是,這樣的做法,收穫的效果卻不一定是理想的。誠然,學生猝不及防紛紛“中招”,但看似收穫滿滿的“高招”實則有悖教育初心,甚至埋下後患。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彼此當互尊互重,信任依賴,這樣的關係之下的教育,纔是自然的、順暢的。

學生攜帶手機固然不應該,但畢竟也不是什麼太惡劣的事情。爲了“釣”出手機,想出影視作品中才有的招數,在學生們滿心歡喜給老師慶祝生日的溫馨時刻“下套”,學生們也確實“中招”了。可是,在後悔套路之後,學生對學校和老師還會有信任可言嗎?師生間的信任關係,構建不易,更應細心呵護。親其師,則信其道。如果對老師的言行都不信任了,豈非教育之哀?

實事求是地講,如何管理學生的手機,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的辦法。個別學生有私心,不願完全配合學校的手機管理規定,校長和老師採取這樣的套路手法,是否也暴露出“技窮”,再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了?

反過來說,作爲教育者,大可不必視手機爲洪水猛獸。在信息時代,手機已成爲一件普及品,管理學生手機的方式也該與時俱進,不妨適當轉變思路,嘗試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比如,師生可以一起制定合情合理的手機使用規則,規定哪些時段和場所可以使用……在現實中,相信不少開放的學校都有進行這類有益的嘗試探索,也不妨向它們取個經。

一念之轉,或許別有天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