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攝入的水、食物需加工到合適的溫度才能被身體利用,而飲用溫度適宜的熱水一方面可以爲人體提供熱量,另一方面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從而更利於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虛寒體質或平和質的人喝些熱水是有益的,但平素常有口乾咽燥、眼睛乾紅、小便發熱、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的人則適合飲用溫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溫水爲佳。

相比外國人習慣喝涼水,中國老百姓大多喜歡喝熱水。“飯要趁熱喫,湯要趁熱喝”,許多人似乎打心底裏認爲熱的就是好的,就是健康的。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人身體不舒服,不少人都喜歡叮囑一句“多喝熱水”。不管是感冒發燒,還是拉肚子,或是女性經期痛經,彷彿“多喝熱水”無所不能。那麼,“喝熱水”養生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人們常說“女人是水做的”,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每個成年人體內的水分含量大約佔到體重的75%。水對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內分泌、新陳代謝等各項生理功能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能促進液體循環,輔助消化,協助人體輸送營養成分,排出代謝廢物;水還能幫助人體調節體溫,保持體溫平衡等。

總而言之,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確實十分重要。

飲冷水傷陽氣

喝熱水確實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水的性質偏陰寒,適當提高水的溫度,能平衡水的寒涼之性。經常飲用涼水或凍飲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胃腸不適。很多人習慣通過大口喝冷飲來解渴,長久爲之,則易造成脾胃虛寒,形成虛寒體質,出現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冰涼的症狀。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喝涼水與腸易激綜合徵、腸胃炎的發生有關,尤其一次性大量攝入凍飲,胃腸道突然遭受強烈的冷刺激,毛細血管收縮,平滑肌痙攣,很容易引起胃痛、胃脹、腹痛、腹瀉等不適。

人攝入的水、食物需加工到合適的溫度才能被身體利用,而飲用溫度適宜的熱水一方面可以爲人體提供熱量,另一方面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從而更利於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對於一般人或是體質虛寒的人而言,平時飲用溫熱的水更符合保健的理念。

中醫認爲,溫飲入胃有溫煦中土陽氣的作用,有利於胃腐熟水谷及脾運化水谷、產生精微營養物質,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

另外,不僅熱水,多數溫熱的食物都能散寒,尤其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羣,並在某些寒性疾病的治療中起到輔助作用。比如風寒感冒,可以喝熱的薑湯驅散風寒。中醫用治外感風寒的一首經典名方——桂枝湯,在服用方法上也強調要喝熱稀粥來輔助發汗解表。女性月經期間出現小腹冰涼、痛經、怕冷的朋友也可以通過飲用熱湯、熱紅糖薑茶來緩解經期不適。

常喝的熱水≠滾燙的開水

“喝熱水”並不代表水越熱越好。有不少朋友喜歡喝燙的水或剛煲好的粥、湯,這些都屬於不良飲食習慣。

喝水時,水需要經過我們的口腔、食管,然後到達胃部。口腔和食道黏膜非常嬌嫩,能耐受的溫度一般在50~60℃。而由於食管對溫度的敏感性不及口腔,當人在喝熱水、喫燙食時,往往因爲怕燙到嘴,會趕緊嚥下去,這個時候食管黏膜很容易被燙傷。食管黏膜在反覆受到高溫的刺激過程中,容易引起慢性損傷和炎症。

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經過相關的研究後,正式提出過熱的飲品可能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風險,並將溫度超65℃的飲食物列入致癌物2A類,呼籲人們要警惕高溫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對於一般人而言,飲用35~40℃的水最爲適宜。人體胃腸道的溫度約爲37.5~38℃,這與人體內環境的溫度相接近,會讓胃腸道更舒適。怕冷人羣可以選擇飲用溫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於50℃。

飲用中藥時,大部分中藥湯劑也都建議採用溫服法。而有祛風散寒、溫裏祛寒功效的中藥,或部分補益藥、活血行氣等功效的中藥湯劑則通常建議熱服以助藥力。

喝熱水並不能包治百病

虛寒體質或平和質的人喝些熱水是有益的,但平素常有口乾咽燥、眼睛乾紅、小便發熱、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的人則適合飲用溫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溫水爲佳。雖然臨牀上也有熱藥冷服或寒藥熱服的特殊情況,但對於飲水,參照以上服用中藥的一般規律即可。

同時,生病要及時就醫,對症用藥,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包治百病,所有的養生條款都需要因人而異。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社主辦《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作者:成傑輝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 羅翠文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

每天早晨七點鐘

關注養生中國(yangsheng-cn)

每天學點咱老百姓用的上的養生知識~

快和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