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最有潛力的30個都市圈排名來了)

從總得分來看,北京、上海穩居前二,深圳、廣州緊隨其後,這4箇中心城市周邊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都市圈形態。

南方財經全國兩會報道組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宋興國 張夢潔 北京報道

新型城鎮化,中心城市的重點作用越發凸顯。

繼去年首個都市圈的頂層設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出臺後,近日國家發改委再發布《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爲今年如何“大力推進都市圈同城化建設”劃了重點,將着重“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協調推進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同樣多次強調城鎮化的重要意義。不僅在區域發展方面強調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在擴大投資方面,更是罕見地將新型城鎮化與新基建、重大工程一起,列入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之中。顯然,中心城市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被再度強調。

哪些中心城市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強?21世紀經濟研究院與華夏幸福研究院,從經濟擴張、產業擴張、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口擴張和交通便利等5個維度,設置了12個二級指標和近40個三級指標,對全國30個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進行綜合測評。

北京、上海帶動能力最強

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羣,將會是未來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區域。

此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稱,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意味着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要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中心城市需要通過功能和產業的疏解和轉移,帶動形成與周邊城市的產業連接和支持,提升區域產業集羣的競爭力。

哪些中心城市的帶動能力更強?據統計,目前城區人口超過300萬的大城市有28個,GDP總量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有45個。綜上,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全國30個城市作爲都市圈擴張潛力的研究樣本,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長沙、成都、鄭州、武漢、重慶、西安、寧波、青島、瀋陽、廈門、濟南、福州、南昌、貴陽、合肥、石家莊、昆明、太原、長春、海口、南寧、哈爾濱、烏魯木齊。

對這些城市的帶動作用的指標測算,主要涵蓋五個方面。其中,“經濟擴張”包括經濟總量與經濟強度兩個二級指標,“產業擴張”則涵蓋了產業、企業、科研三大二級指標,“公共服務均等化”則有教育與醫療兩大二級指標,“人口擴張”包括人口結構與人口增長兩大二級指標,“交通便利化”則包括了軌道、公路、航空運輸三大二級指標。

數據結果顯示,從總得分來看,北京、上海穩居前二,深圳、廣州緊隨其後,這4箇中心城市周邊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都市圈形態。

這些中心城市經濟發達,產業集聚,生活成本也相對較高,人員通勤和產業集聚已經向周邊地區大量擴散,城市邊界明顯突破了行政區劃。在這些中心城市,其中心區與周邊區域的聯繫,都市圈進入了空間上從“點狀擴散”到“網狀發展”的階段,新增人口的聚集地已經主要集中在城市外環,公共服務均等化也開始進入落地階段,產業聯繫從外溢-承接關係開始向合作共建關係演變。

以北京爲例,各項指標得分都在30個城市中位列前茅,尤其是產業創新能力突出。2019年北京第三產業佔比已達83.52%,居全國第一。且在中國500強企業數、上市公司市值、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等指標上,均領先其他城市。作爲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域內集聚以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文化傳媒爲代表的高精尖產業,拉動北京產業擴張指數在四大一線城市得分最高,爲0.77。

北京與河北的涿州、固安、永清、香河、大廠和三河,以及天津的武清,通勤聯繫已經十分緊密。還通過將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市北三縣統一規劃,在這個跨省區域內組建一個功能完備、產業齊全、公共服務完善的城市副中心,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壓力。

杭州、寧波分別領銜擴張型、潛力型都市圈

一線城市之外,哪些城市帶動作用最強?

指標結果顯示,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鄭州、長沙、重慶和西安8個城市得分則緊隨一線城市,空間、產業對外擴張的趨勢明顯,這8箇中心城市所在的都市圈,被認爲是當前正處在外擴階段的擴張型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安與鄭州以外,仍然是南方城市爲主。而從傳統的經濟板塊劃分來看,東部兩個,中西部各有三個,這與東部地區城市較多、競爭激烈也有關係。但總體而言,這體現了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對城市發展造成影響的趨勢。

這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以發展較快、首位度較高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爲主,其中既有成都、武漢這種高首位度的省會城市,也有南京、杭州這樣首位度相對較低的城市。這些都市圈的最大共同特徵是中心城市發展較快,在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時,已經發展到“外溢階段”,周邊空間毗鄰、交通條件較佳的區域,開始成爲承接第一輪產業和人口外溢的主要板塊。這類都市圈以杭州、南京、武漢、成都爲典型代表。

其中,杭州作爲中心城市,2019年不僅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000億元,常住人口也增長了5.6%,人口增速在30個城市中居於首位。對都市圈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僅次於四個一線城市,與東北部的德清、海寧、桐鄉和湖州等地聯繫十分緊密。在產業領域,杭州正基於自身發達的數字經濟提出“數字自貿區”的概念內容,爲嘉興、湖州和紹興等地散落的中小企業的加工製造等產業出口提供對外窗口。

另外,寧波、福州、濟南、廈門、天津、合肥、青島、貴陽、南昌、昆明、太原等中心城市,雖然總體發展水平良好,但從指標得分來看,往往在產業發展狀況、公共服務水平、交通、人口結構的某一領域存在短板,部分城市還在省內、同區域內面臨着同等量級甚至更發達城市的競爭,因此對周邊區域的拉動輻射能力不如擴張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未突破自身行政邊界,但一旦補齊短板,其中心城市的發展潛力巨大。

寧波在這類型的城市中最爲突出,不僅經濟開發強度大,單位土地的GDP產出較高,財政自主性強,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也不弱於其他省會城市。同時寧波還在積極推進與周邊地區的一體化建設,近日還發文稱將給予舟山戶籍人員遷移戶口同城待遇,做大都市圈的意圖十分明顯。不過,與周邊的杭州、上海等城市比,寧波對舟山、台州等經濟腹地的吸引力尚顯不足。

此外,還有一些中心城市,雖然也是省會城市,但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的整體經濟實力不夠強,經濟聯繫較弱,部分中心城市所在的區域還面臨着人口流出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帶動周邊都市圈發展之前,還需要優先解決城市經濟發展的問題。

都市圈規劃加速

在中心城市逐步發展的背景下,都市圈到底應該如何規劃?

受政策利好影響,南昌、上海、杭州、銀川、長春、鄭州、青島等多個城市,都提出要圍繞自身打造都市圈。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正迎來大城市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羣模式。都市圈,成爲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有序銜接的重要環節,成爲城鎮化建設向城市羣過渡的中間階段。

從各地陸續發佈的都市圈規劃,可以明顯看到兩大特徵。第一,相比國家發改委文件對都市圈的定義,各地在規劃制定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都市圈的範圍,這既是出於規劃各方行政層級對等的考慮,也希望藉助都市圈帶來的政策機遇期,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第二,相比過去城市發展往往出現邊界擴張“點狀擴散、圈層發展”、功能佈局“大功能板塊分區”的情況,新一輪的城市規劃和都市圈規劃,往往劃定了一個主要的方向和板塊,在這一區域進行功能齊全的混合佈局,避免在新一輪都市圈擴張的過程中再次出現職住分離等各種城市病。

而尤其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都市圈規劃中,涉及跨省的不在少數,這對實現政府跨界治理,建立區域合作體制機制的要求,毫無疑問上到了新的臺階。

比如,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公佈了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由上海、江蘇省的4個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4個市(嘉興、寧波、舟山、湖州)構成。2019年,上海都市圈“1+8”城陸域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7125萬,GDP超10萬億元,這也標誌着全國最大都市圈規劃出爐。

5月2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視頻會議。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在成爲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

周漢民建議,要明確中心城市引領區域經濟發展主體地位,根據趨勢適度增加用地指標,保持相對開放的人口,使人口集中度與經濟集中度相一致;加強區域間協商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構架中央協調、省際協同、企業協作、社會協力的管理體系、抗疫信息和公共服務共享共用平臺,從“一網通辦”走向“一網統管”。此外,還要完善都市圈空間佈局,加快編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避免新一輪造城運動和無序擴張,堅持多規合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