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被清史“抹煞”的吳三桂,名副其實的“實用主義者”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爲,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有賴於傳奇演義對於吳三桂本人的形象刻畫,使得其人“漢奸逆賊”的聲名不脛而走、舉世皆知,即便是不讀史的民衆對於吳三桂此人都具有較爲深刻的認知。但說實話,此種認知並非不準確,只是過於單薄蒼白了些。

吳三桂誠然爲“漢奸逆賊”不假,僅此四字卻不足以詮釋其人處於亂世中“蹈舞”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爲何同爲降清叛臣,洪承疇在後世的聲名較之吳三桂卻好上很多,其人到底觸犯了怎樣的禁忌?纔會淪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

忠與奸的過渡

相信任何一個人在瞭解吳三桂的歷史事蹟過程中,心態絕對會產生偏差。作爲大明王朝垂危之際而冉冉升起的璀璨將星,吳三桂在擔任遼東總兵之際可謂風頭無量,其人扼守的遼東一線是明末據守關外滿清敵衆的險要關隘,即便是高居帝位的崇禎皇帝都不得不對於其人坦露信重,而被阻擋關外的滿清一系首領更是對其人展露出了莫大的招攬興趣。

吳三桂也“不負衆望”地展現出了極強的能力,毫不誇張地說,在整個明末清初的紛爭之際,誰能夠得到吳三桂的支持,那便取得了問鼎帝位的資格。

吳三桂本人對於現狀也有着清晰的認知,作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實用主義者”,其人任何一個決定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自身的目的與利益。

包括吳三桂所展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與人爲善的交際形象、謙恭純孝的道德模範,都是在“實用主義”的本質下,所刻意增添的一種“假意形象”。

吳三桂真實的道德品質在歷史上早已爲人憎惡、唾棄成一塊“臭抹布”了,坐視明朝覆亡、意圖投降大順政權、坐視父親遭殺害、接引清軍入關、大肆攻伐明朝義軍、趕盡殺絕永曆皇帝,斑斑劣跡勾勒在吳三桂的生涯當中,讓其人永遠承受來自內心的譴責。

“漢奸逆賊”也會自我譴責嗎?

普通的漢奸自然沒有這樣高層次的覺悟,但吳三桂的內心一定會有不可名狀的惶恐。當然,其人不是在惶恐畏懼別人的口誅筆伐,而是來自以往內心信念的質疑——這樣做真的對嗎?

權衡利弊,專門利己

自崇禎皇帝緊急調令吳三桂率軍揮師抵禦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開始,吳三桂的人生便走到了一個分叉路口,他需要抉擇接下來的人生方向,是火速回京勤王?還是按兵不動坐視成敗?

前者的下場無異於飛蛾撲火,他吳三桂再厲害也不過是一把鋒利的小刀,也無法割裂大明朝病入膏肓的巨瘤。後者雖然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卻也會帶來全天下人對於己身的質疑。精明的吳三桂選擇了揮師回援,卻刻意在路途上拖延時間。

大明朝在內憂外患下終於傾覆了,這也算是解除了吳三桂的心頭大患,至少現如今再也無人能夠以“忠義”名分來要挾自己爲大明朝犧牲了。

接下來要考慮的則是他吳三桂這柄“絕世利刃”投效何人,纔不枉自身費盡心機、竭力營造的良好形象。是已經佔領北京城的李自成大軍嗎?吳三桂不是沒有這樣的意圖。

李自成出身草莽卻不乏有英武之資,更何況北京城陷落之後,其父吳襄則被俘虜,也多次勸說其子投誠。

天下大勢所趨,父親諄諄教導,吳三桂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他極具自信地認爲,投誠大順政權之後的地位絕不會比侍奉明朝時更低。

況且他吳三桂也並非叛主求榮之徒,現實情況是明朝已經滅了,父親吳襄被賊軍拿來要挾自己,史書上只會記載的是,吳三桂擔憂其父遭遇不測,不得已而降順,而非吳三桂無恥叛明、屈膝賊衆。

如意算盤倒是噼裏啪啦地作響。吳三桂遂領軍行至京畿一帶,意圖試探大順政權領導者李自成的心意。

可他得到的反饋卻是那麼的不盡人意,李自成不僅將吳家上下全部投身下獄,並且對待自己這個降將也無甚太大的好感,所謂高官厚祿誘降,不過是他吳三桂兀自的白日做夢罷了。

當然,更多人熟知的是,李自成的屬下劉宗敏強行奪取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是衝冠一怒爲紅顏說法的由來。

但對於吳三桂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動因,卻並非真正促使其人背棄大順的關鍵因素。吳三桂耿耿於懷的是李自成對於自身的無視,原本內心萌生投誠大順政權的火焰在此一刻瞬間化作了滔天的憤怒,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侮辱。

像吳三桂這樣的“實用主義者”,從來不存在被情緒衝昏頭腦的時刻,即便是情況危如累卵,也絕不會對其人的心境造成半分的影響。他的心目當中始終有一杆衡量利益得失的天平,天下的萬事萬物皆可衡量,包括至親之人,也包括國家與民族。

投誠大順政權勢必會失去一切,尤其是現如今所擁有的地位與權力,還不如當時爲國盡忠還能留下美名呢。

既然未曾選擇報效明廷,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奉獻出自己擁有的一切。吳三桂掉頭便走,毫不猶豫地打開了阻隔滿清八旗的大門,接引清軍入關掃蕩大順賊寇。

這一切自然不是無償施爲,吳三桂正是看中了多爾袞對於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誠意,以及未來能夠得到的高官厚祿,這一切是在明廷、大順無法獲得的,相反滿清的多爾袞在此一刻,顯得是那麼的純真可愛,真是讓吳三桂愛之不及。

所以,在李自成的大軍包圍山海關之際,多爾袞趁機提出要求:吳三桂全軍上下剃髮投誠,纔會發兵攻打大順政權。

在這一點問題上,吳三桂毫不猶豫的便答應了,值此一刻他的心理沒有任何的負擔,在他轉身走向山海關那一刻開始,便拋棄了以往所有的堅持,此刻的吳三桂已經不是大明遼東總兵,也不是亡國之餘的孤軍勇將,而是即將受大清賜封的“平西王”!

“瘋狂”的投機者

吳三桂作出了他的選擇,幫助滿清政權入主中原大地,“漢奸”罪名由此落實。

其實拋開滿清非漢族的民族淵源,世人對於清朝整體上下百餘年的歷史其實並不反感,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趨勢總是不可避免的,世人應當感懷於歷史的悲愴,卻不該沉湎於歷史的仇恨。

可此時的吳三桂便成爲了最大的泄憤目標,因爲“漢奸”的行爲確實是比起侵略者更加讓人厭惡的。吳三桂在投誠清朝之後便徹底撕開了仁義面具,可以說大半個中原大地,從北方轉戰南方,都是吳三桂征伐而下的。

這個曾經被明朝寄予厚望的總兵將星,現如今卻反過來成爲了滿清手中的一柄利刃,簡直諷刺至極。

讓多爾袞以及滿清八旗貴族預料不到的是,“平西王”吳三桂果然名不虛傳,對大清果然大大的忠心,甚至在清王朝統一南北全境之後,吳三桂依舊不依不饒,主動要求率軍前往緬甸,將“潛逃”的永曆皇帝抓捕歸案。

永曆皇帝懷着怨恨的情緒死在了吳三桂的手下,多爾袞見此一幕卻不由得脊背發寒。

如果說先前對於這個能力強又忠心的平西王懷有欽佩之心的話,那麼此時此刻的吳三桂展現出來的猙獰面目,便是一隻妥妥的惡犬了。

爲討好新主、死命廝咬舊主,充分彰顯了其人險惡虛僞、心計歹毒,絕不可長久飼養於園下,否則必定噬主。

這一點吳三桂心知肚明,以異族身份投降的他早已撕開了所有僞裝的仁義道德,所以他盡力在維護與滿清新主之間的關係,贏得主政者的認同感,殊不知其人表現越積極,滿清朝堂上下對於他的感官便愈發惡劣。

叛主已然大逆不道了,噬主更是天理難容。所以在康熙皇帝即位不久,便展開了削除“三藩”的政策,使得爲大清打工一輩子的吳三桂這時候才明白,自己真正的處境。

生不能忠於己,死不能全其名。

吳三桂的結局,可笑而諷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