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众称之为“当代扫地僧”和“当代陶渊明”的沈巍,成了一盏“明灯”,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大师在人间,小丑在殿堂”,他成了一面映射社会众生的镜子。
相比以前“安贫乐道”的生活,沈巍只是被人类的欲望攘裹。
成名后的他,背负着“众望所归”,他从街头流浪汉的邋遢,变成了学者风范,但这终究不是沈巍想要的生活。
其实,我宁愿沈巍出生于古代,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厚氛围里,至少他不会因为清贫,因为执着于捡垃圾,而被这个社会当作一个异类,被舆论的压力,重重包围。

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本是上海某区审计局一名小吏的他,因为独特的喜欢收集垃圾的癖好,而跟这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从1993年起,他本是一名布衣,习惯了26年流浪的经历。
他常露宿街头,推着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不管是废纸废铁,只管卖钱变现。
一部500元买来的二手手机,是他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里面存着印度的甘地照片。
印度圣雄甘地,过着苦行僧似的日子, 沈巍引为榜样,甘于清贫,忙时收集垃圾,闲时读书为乐。

无论是古代《左传》《尚书》,还是祖国各地的人情风土,还是现代企业管理,他都了然于胸,侃侃而谈,对沈巍来说,身在闹市,心在净土,虽尘土掩面,却甘之如饴。
然而,一场网络的围观,好事者把他传上了抖音视频圈,让这个乞丐似的读书人,成了当代最好的“传奇”。

而沈巍,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做自己。
汹涌的网络,让他成了网红,多少人像看到了腐肉的秃鹫,时刻想着在他身上,攫取到哪怕是一丝丝的利益。

有女子自荐枕席,有男子低头拜师,也有人不停游说,只想从聚集在沈巍身上的巨大网络流量上,分一杯羹。


因此,沈巍宣布无限期退网停播,闭门思过。
我突然想起《天道》里的“丁元英”,一样并不执着于成名成功,而是一直想要不成名不成功。

一处陋室,有茶有音乐,青灯古佛,了却残生,也很不错。
其实,人活着的形态很多,并不一定要按照别人的想法而活,为自己活着,挺好的。
我是大鹏哥,喜欢就关注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