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汪海林,很多流量明星的粉絲都不喜歡他,這個曾寫過《神醫喜來樂》、《鐵齒銅牙紀曉嵐》第3、4部以及《流星雨》系列電視劇本的知名編劇,近幾年頻頻向流量明星開火。尤其最近一段時間,他的火力開始集中到了網絡上頗具爭議的某流量藝人身上。

有的人說,作爲編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就行了嗎,幹嘛要管閒事呢?其實汪海林“攻擊”的從不只是流量明星,還是近些年來影視行業中佔了上風的流量明星加大IP的運作模式。這樣的模式已經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影響,作爲其中一環的編劇已經受到了影響——原創劇本不被看好,出品方只看大IP,編劇淪爲大IP網文劇本化的工具,而觀衆天天只是抱怨國內的編劇寫不出東西來。所以汪海林當然有權也有立場開口。

至於他最近的火力常常集中到某一個藝人身上,其實也是以這位藝人身上發生的事情作爲突破口,來抒發自己對於行業的一些看法。但這樣集中火力去專攻一個人是否有失妥當則是見仁見智。不過把話頭引到這個藝人身上之後,確實汪海林表達的東西被更多人看到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達成了他一部分的目的。

近期,汪海林在視頻上的《汪叔有毒》自制節目中又發佈了一則視頻來談自己對於行業內“數據造假、演技堪憂”等亂象的看法,並認爲“肖戰式”流量明星模式快要到頭了。

在自制視頻中,他首先溯源流量明星模式的形成,認爲其源自於影視產業的轉型。他首先提到有平臺提出非IP劇不買,而IP本身就指向了互聯網企業的網文、遊戲動漫等產品,這使得互聯網企業借IP劇開始發力,爭取更大的利益。與此同時電視臺的一劇四星變一劇兩星讓中下游的衛視很快買不起劇,失去了競爭力。當只剩幾家一線衛視有購劇能力時,就不足以與蓬勃發展的視頻網站抗衡,電視臺也就逐漸失去了話語權,只能緊跟視頻網站的步伐去追捧IP劇。

其實追逐大IP對於行業發展來說是把雙刃劍。不可否認,影視劇依託IP的固有粉絲,很容易從一開始就吸引一大批流量,這樣有利於影視劇的市場表現。畢竟影視劇投資往往不菲,有IP的固有受衆打底確實可以降低風險,且事半功倍。

不過這並非國內影視公司獨創,在國外,即便強大如好萊塢,每年真正的純原創作品也很少,大多都是利用成熟IP去拍片。一部電影變着法出續集、翻拍,不同的人物單獨開電影組成“宇宙”——比如漫威宇宙、DC宇宙等等,而這些電影有不少前身也來自於漫畫。好萊塢IP電影的大賣確實讓他們大賺。

但值得注意的是,好萊塢的IP養成往往經歷多年的佈局和苦心經營,而非國內某些所謂IP劇只是隨便拿一本比較火的網絡小說都當成寶去迅速拍出來賺快錢。況且近些年好萊塢流水線作品也因爲過於同質化而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口碑反噬。那麼國內影視劇生產也該敲響警鐘,IP並非萬能,就算有了IP也要保證品質、不斷創新,否則遲早被觀衆拋棄。

至於流量明星,汪海林認爲流量明星機制的產生,是因爲視頻網站掌握話語權之後,希望通過自己做影視製作、藝人培養,形成一個閉環。流量明星是目前影視行業“大IP加流量明星”這一運作模式的閉環裏的產物,他們是通過一定的模式運作出來的,並不存在專業的演技。所以大IP劇一定是要找不會演戲的流量明星。

從汪海林對於目前行業內運作模式的分析來看,這樣的結論有他的道理,但仍然未免武斷。出品方找流量明星出演電視劇固然看中的是他的流量,也因爲他們身處自己控制的產業鏈內方便控制,但“不會演戲”肯定不會是他們所去追求的一個指標。只是說相對於會演戲,他們更在乎演員是否有流量、好控制。

在這樣的運營機制下,確實存在大量的流量明星不會演戲。但其實也有科班出身、認真演戲的演員也會最終進入到他們的產業鏈中成爲流量明星。雖然流量明星中確實不乏不會演戲的,但並非所有的流量明星都不會演戲。當然,如果一個流量明星學會了演戲時,很有可能他已經擺脫了流量明星的身份。但流量明星一開始指的只是有人氣的藝人,而現在卻成爲了單純用數字做包裝的藝人的代名詞,這是何其不幸的事。

時至今日,人們看劇的口味在變化,要求在提升。單純的以大IP加流量明星砸出來的劇也未必都能大賣了。且流量明星數據方面的貓膩也已越來越被觀衆和廣告商知曉,單純靠砸數據來造星的模式在批量產業化之後成功率也未見得有原來那麼高,且部分流量明星的口碑已經受到了影響。所以汪海林認爲這個模式快到頭了。

但市場格局已經形成,要想短時間內改變已非常困難,或許這樣的模式仍將長期存在,但相信真正獲得大成功的一定是敢於突破這一模式,去認真做精品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