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一部電影《春潮》,講的是中國家庭的母女關係。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外婆我媽以及我。

今天我說我很認可中國的90後,其實不止認可,還羨慕。因爲他們的父母大多是70後,而我的父母是60後,出生成長於什麼資源也沒有的貧困年代,導致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和對世界的認知都很有限。

由於白天陽光明媚的原因,我第一感覺就是鏡頭太暗了,鏡頭太晃了。一鏡到底不NG拍完的吧?

不得不說演員演技真的是很優秀了,我一直覺得眼神是最能表達人內心的東西。

郝蕾扮演角色的喪、生活的無奈、忍耐 、一絲倔強的抗爭和掙扎。

其實電影一開始扮演母親角色領導大家歌唱那指責女主,我就開始覺得心煩的了。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這片子太適合讓60、70年代看看了!

第一次喫飯鏡頭,不要太真實接地氣。

母親對外人熱心客氣善良,對自己家人冷言冷語的酸話。這種說話指桑罵槐夾槍帶棒,看的我真的是很心煩焦慮。因爲太真實了 這是我們大部分家庭都會發生的場景,中國家庭喫飯就是個戰場。

第二次慶祝母親和周叔在一起的喫飯場景,母親霹靂吧啦對着孫女數落指責女主的父親說的那些話,最後嚴肅言簡意賅的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收尾總結。當時啊!我真的就想尖叫捂住耳朵!

我覺得從小聽這句話長大的人兩性關係感情處理肯定是糟糕不順的。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不由自主想起了《血觀音》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一樣,實際上兩個不是一個感情線路的。

《春潮》非常坦誠地說到了一點,那就是經濟主導權在家人之間的關係,小家庭的掙扎非常現實主義的。

《血觀音》母親扭曲貪婪的權力慾望自私黑暗,這部電影我時隔幾年陸陸續續看了五六次加上看解讀纔看明白,記得比較清楚的是棠夫人說“活要活個人樣!”確實是活出人樣,做的卻不是人做的事啊。

春潮最後母親生病了安靜了,七分鐘的女主窗前獨白是多年來對母親的宣泄和對自己壓抑生活的宣泄,揭開母親對父親深處的感情想法。

影片的結尾處從門縫湧出的水,呼應了開頭放水趕走客人。我個人理解那源源不斷地流水代表着被壓抑的情緒的釋放和對母親的怨恨釋懷,生活如水,餘味長流。

此片甜處喜歡兩個小女孩的友誼,你給我的比一百分重要。

不得不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挺深的,一個不幸的感情開始一個不幸的婚姻開始一個不幸的家庭造成一個不幸的童年,以此循環。

至於母女關係,說實話,我和我媽之間的母女關係並不深厚。小時候我很黏她,也很喜歡她。

別人問我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我必答喜歡媽媽。隨着讀書長大,我漸漸地發現了和我媽無法溝通。就像郭建波的媽媽一樣,她對我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導致我現在基本上和她沒什麼話說。但是我還是遺傳了我媽的心軟,所以她的不滿憤懣責罵我都沉默地接受,她的願望所求我都盡力去幫她達到。

在對待我女兒的過程中,我時常警示自己,不要讓自己變成我媽那樣的媽,不忘記剛生她時那份欣喜的心情。改善中國家庭的母女關係,從我開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