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史書記載和出土文物互相印證,公元七世紀中葉之後流行於波斯及阿拉伯地區的馴養放獵獵豹的豹獵曾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原地區,成爲令唐朝貴族階層爲之狂熱的時髦狩獵方式。直到九世紀中期以後由於戰亂的原因再難以取得獵豹,豹獵這種狩獵方式才從中原漸漸消失。


元世祖出獵圖之獵豹

暢行天下(王暉)

王琦,網名暢行天下(王暉),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自己的收藏之路。雖歷經周折,然而癡迷古物之心不改,緣爲好古之樂難以割捨之故。收藏主題涉獵於不同材質不同門類。象牙犀角蜜蠟瑪瑙,織繡帶飾文房古兵皆爲愛物。近年專注於中國鐵雕鋄金銀器物及明清宮廷馬具的收藏及與其相關工藝歷史的研究。


元劉貫道繪《元世祖出獵圖》

在元世祖出獵圖中靠近兩名鷹師下方有一個背朝畫面的騎馬人物。在這個人馬鞍後安放的墊子上蹲坐着一隻身繫繩索,嘴套皮套的豹子。這個人的身份應該是蒙古大汗侍衛親軍怯薛軍中專門負責飼養訓練放獵獵豹之事的豹師。在蒙古文中豹師被稱爲八兒赤。蹲坐在豹師馬鞍後墊子上的豹子並不是相對常見的金錢豹,而是曾經產於西亞中亞印度和東北非洲的獵豹。


元劉貫道繪《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從畫中這名豹師的樣貌和服飾不難看出他應該是來自於中亞或者西亞的色目人。由於獵豹在東亞沒有自然分佈,因此馴養獵豹狩獵並不屬於東亞地區的傳統狩獵方式。這位色目人豹師能夠進入蒙古大汗的侍衛親軍怯薛軍有很大可能是他具有馴養放獵獵豹的特殊技能。

根據史書記載和出土文物互相印證,公元七世紀中葉之後流行於波斯及阿拉伯地區的馴養放獵獵豹的豹獵曾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原地區,成爲令唐朝貴族階層爲之狂熱的時髦狩獵方式。在唐代皇子與公主墓裏出土的壁畫和陶俑對這種狩獵方式有着極爲寫實的描繪。直到九世紀中期以後由於戰亂的原因再難以取得獵豹,豹獵這種狩獵方式才從中原漸漸消失。直到幾百年以後,由於大蒙古國的建立使得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無阻。豹獵這種特殊的狩獵方式深得身爲遊牧民族又有狩獵傳統的蒙古貴族階層的喜愛,因此在中原地區再度興盛起來。


唐代胡人馴豹文物

獵豹是陸地上跑的最快的哺乳動物。在野外獵豹的捕獵的方式主要是慢慢靠近目標後在一定距離內進行短途追獵。據說經過訓練的獵豹有三種捕獵方式:

第一種被稱爲馬上獵,就是讓經過訓練的獵豹蹲坐在馬背上,獵人縱馬追趕獵物,逼近獵物時獵豹從馬背上跳下,追趕並捕殺獵物。


第二種被稱爲自由獵。由豹師將栓住獵豹的繩索解開,將獵豹放在地上,由獵豹獨立完成搜索獵物靠近獵物追趕以及捕殺獵物的過程。獵人只是在一邊觀獵。

第三種被稱爲跟蹤獵。獵人在發現獵物蹤跡後將獵豹放於地上直接追趕捕殺獵物。

現在所知在中原較爲常見的獵豹出獵方式是相對比較節省獵豹體力的馬上獵方式。

經過訓練的獵豹能夠捕獵的對象主要是鹿、羚羊和野兔等中小型野生草食動物。由於豹獵訓練過程中除了豹師與獵豹之間的配合之外還需要獵豹與馬之間的配合,訓練的難度極高。再加上獵豹來源只能夠從遙遠的異域取得,不確定因素很多。即使在大蒙古國時期和之後的元朝時期,能夠擁有訓練好的獵豹還是一件極爲困難和奢侈的事情。因此具有捕捉馴養獵豹用於捕獵的傳統和技術傳承,又來源於獵豹產地的中亞西亞的色目人來擔當豹師正是名至實歸。


馬克波羅遊記中也記載了元朝的忽必烈汗本人就是一位酷愛豹獵蒙古族統治者,經常親自騎馬攜豹出獵捕捉野鹿和山羊。在元朝歷史上經過訓練的獵豹也不止一次作爲貴重的賞賜品被皇帝賞賜給重臣用來籠絡人心。

元朝以後豹獵在中國歷史上漸漸消失。史載身爲蒙古後裔的印度莫臥爾王朝的建立者阿克巴大帝酷愛豹獵。他在位四十六年,曾經先後飼養過幾千頭獵豹以供行獵之用。



在阿拉伯地區馴養獵豹捕獵的傳統沿襲至今。古代阿拉伯書籍上詳細記載了捕捉訓練獵豹的詳細方法。阿拉伯地區是現在世界上唯一還有人使用獵豹進行狩獵的地方。在互聯網上還能夠找到阿拉伯富豪縱放獵豹捕獵羚羊的視頻。

只是由於自然環境的改變現在獵豹的棲息地逐漸縮小,種羣數量也不斷減少,特別是獵豹的亞洲種羣已經達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再加上獵豹的人工繁殖技術並不成功。我相信豹獵很快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最後說一句:還是觀看自由自在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獵豹捕獵的畫面最令人開心。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