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帝就是用的冰块来降温,皇宫中在夏季会存有冰鉴,冰鉴类似于现代的冰箱,可以存放冰块和水果。据记载,当时在京师附近因为酷暑而死去的人数,在半个月内达到了11000人以上,这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在拥有着冰箱、空调、风扇的现代,即使夏日炎热,人们也能找到不同的纳凉方法。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酷热的夏季就成了一个难熬的时节,古人们常常感到“夜热依然午热同”,晚上热得无法入睡,只能“开门小立月明中”来驱散难挨的暑气。

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的夏天,就曾经出现过历史上夏季的最高温度。当时大半个中国都深陷“热灾”不可自拔,死伤无数,古人们度过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一个盛夏。

乾隆时期的《浮山县志》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青城县志》中亦记载道:“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除此之外,《续东华录》、《续天津县志》、《高邑县志》中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都有记录,这些记录还原了热灾肆虐下普通百姓的惨像:田地干涸,麦苗绝收;阳光毒辣,暑气蒸腾;河道、井水尽数枯干,街道上行人绝迹,连背阴的墙根处都无法感受一丝阴凉,许多人熬不过如此酷热,纷纷出现中暑或脱水症状,最终死于路旁。

据记载,当时在京师附近因为酷暑而死去的人数,在半个月内达到了11000人以上,这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乾隆帝眼见民心动摇,不得不给自己下了罪己诏,来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及请求上天与黎明百姓的谅解。

这份罪己诏在《清高宗实录》中有所记载:“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诏书中明确反省了自己的过错,虽然对于救灾并无帮助,但至少安抚了民心,对于下级官员也起到了一个督促的作用。

当时富贵人家会比普通百姓要好过一些,虽然没有我们如今的空调和风扇,但可以花高价买冰和水来降温。乾隆帝就是用的冰块来降温,皇宫中在夏季会存有冰鉴,冰鉴类似于现代的冰箱,可以存放冰块和水果。

为此,乾隆帝还写下了一首诗:“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意思就是,朕在皇宫中有冰块降温还觉得无比炎热,那些穷苦的百姓不知道会是怎样的难受啊。

关于“中国最热夏天”的具体温度,因为科技水平限制,在当时的文献中未有记载。但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乾隆八年7月份20至25日午后的气温值均高于40℃,最高应该达到了44.4℃。

此种高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怕在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的今天,我国也再未出现过这种极端高温。但这次事件也警示了后人,自然的威力是无穷的,人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否则最终遭到反噬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