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帝就是用的冰塊來降溫,皇宮中在夏季會存有冰鑑,冰鑑類似於現代的冰箱,可以存放冰塊和水果。據記載,當時在京師附近因爲酷暑而死去的人數,在半個月內達到了11000人以上,這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在擁有着冰箱、空調、風扇的現代,即使夏日炎熱,人們也能找到不同的納涼方法。而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酷熱的夏季就成了一個難熬的時節,古人們常常感到“夜熱依然午熱同”,晚上熱得無法入睡,只能“開門小立月明中”來驅散難捱的暑氣。

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的夏天,就曾經出現過歷史上夏季的最高溫度。當時大半個中國都深陷“熱災”不可自拔,死傷無數,古人們度過了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個盛夏。

乾隆時期的《浮山縣誌》中這樣描寫當時的場景:“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青城縣誌》中亦記載道:“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

除此之外,《續東華錄》、《續天津縣誌》、《高邑縣誌》中對這場史無前例的極端高溫都有記錄,這些記錄還原了熱災肆虐下普通百姓的慘像:田地乾涸,麥苗絕收;陽光毒辣,暑氣蒸騰;河道、井水盡數枯乾,街道上行人絕跡,連背陰的牆根處都無法感受一絲陰涼,許多人熬不過如此酷熱,紛紛出現中暑或脫水症狀,最終死於路旁。

據記載,當時在京師附近因爲酷暑而死去的人數,在半個月內達到了11000人以上,這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乾隆帝眼見民心動搖,不得不給自己下了罪己詔,來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及請求上天與黎明百姓的諒解。

這份罪己詔在《清高宗實錄》中有所記載:“諭、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於往歲。明繫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於懷。皆因朕躬之闕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詔書中明確反省了自己的過錯,雖然對於救災並無幫助,但至少安撫了民心,對於下級官員也起到了一個督促的作用。

當時富貴人家會比普通百姓要好過一些,雖然沒有我們如今的空調和風扇,但可以花高價買冰和水來降溫。乾隆帝就是用的冰塊來降溫,皇宮中在夏季會存有冰鑑,冰鑑類似於現代的冰箱,可以存放冰塊和水果。

爲此,乾隆帝還寫下了一首詩:“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意思就是,朕在皇宮中有冰塊降溫還覺得無比炎熱,那些窮苦的百姓不知道會是怎樣的難受啊。

關於“中國最熱夏天”的具體溫度,因爲科技水平限制,在當時的文獻中未有記載。但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的研究換算,乾隆八年7月份20至25日午後的氣溫值均高於40℃,最高應該達到了44.4℃。

此種高溫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哪怕在環境惡化、全球變暖的今天,我國也再未出現過這種極端高溫。但這次事件也警示了後人,自然的威力是無窮的,人們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否則最終遭到反噬的只會是人類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