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时候并没有当代社会先进的教育体系,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很多古人根本不认识字,只懂耕作之术。

纵观历史,早前时期平民阶层很少能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孩子入学,他们本身也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处。尽管如此,古人还是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慰藉自己,于是勾栏瓦舍开始出现,说书艺人登上历史舞台。从事该行业的人,会通过讲述故事来逗大家开心而为生。久而久之,一些专业的戏班子也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绎形式,更为世人所追捧。但他们所演绎的故事并不是纯属虚构,而是根据民间故事、演义小说,以及真实的历史记载演变而来。

▲说书人近照

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演义小说所描写的诸多情节也并非空穴来风。相反,它们很多都是有迹可循,大部分都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稍加改编而来。因其有改编的成分在,所以这些演义小说并不能称为正史,只能当作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框架基础。其中一些演义小说改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许多厉害人物和故事只是稍加修编,百姓们大多也可以接受,然而一些从事历史故事宣传工作的说书人却开始大刀阔斧的改编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他们与本身的样子南辕北辙,让人难以理解。

▲诸葛亮塑像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诸葛亮一直都是正人君子的形象,且足智多谋。这位蜀汉丞相在刘备逝世后,一心一意辅佐少主刘禅,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辜负一丝刘备的信任,以及白帝城托孤之命。而在一些说书人的演绎下,诸葛亮成为了民族败类,成为一名奸佞小人,许多老百姓因此产生误解,认为诸葛亮的形象丑陋无比。

▲北宋名将王禀剧照(右)

毕竟这些老百姓们根本没有读过书,接受过教育,经过说书人先入为主的熏陶,自然使这位光明正大的英雄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北宋时期的民族大英雄王禀也是这样一位,身为宋朝武将,王禀曾经在太原保卫战中,同金兵浴血奋战,建有不世功勋。但深受当时国家和百姓爱戴的他,在小说《水浒传》中却被描写成卑鄙奸诈的小人,这实在令人咋舌。

▲潘金莲剧照

潘金莲也是深受其扰的一个,在当代人的眼中,潘金莲就是不守妇道的代名词,是为人们所厌弃的人物。根据小说《水浒传》的记载,这位有妇之夫,在嫁给勤劳善良的丈夫后竟然还到处勾搭其他男人,最后被丈夫的兄弟一怒杀死。实际上,历史上潘金莲确有其人,不过她并不是出身卑微,而是一位知州的女儿。这位大家闺秀,深受父母良好的教导,从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是人美心更美的代表人物。在其出嫁后,她和丈夫相濡以沫,自己一个人料理家中事务,十分勤俭节约,一生和丈夫养育了四名孩子,最终得以善终。或许历史上的潘金莲太过优秀,说书人将其写为一个妖艳又不守妇道的女子才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靖康之耻战场

呼延庆,一位在评书演义炙手可热的人物。呼延庆三个字如雷贯耳,他深受老百姓们的尊敬,在老百姓的心中,这位将军是民族大英雄,是忠肝义胆的大豪杰。许多家长教育下一辈都将呼延庆作为正面典型,而小孩子们也将他视作人生榜样,这位拿着铁鞭的悍将,俨然成为人们心中完美的存在。细究呼延庆的历史,他的祖上呼延赞是开国名将,曾在登州沿海负责边防。事实上,而呼延庆本人根本不是大将军,只是拥有能言善辩的本事,国家派遣他进行外交事务的一个官员。就是他和金国完颜达签订“海上之盟”,致使宋朝江山几乎毁于一旦,也间接导致了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出现,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历史罪人。

作为平常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演义小说的诞生是有积极影响的,但不应该随意篡改历史,树立古人截然不同的虚假形象。许多不识字的老百姓会因这些篡改的历史,对古人的看法并不真实,掩盖了他们本该有的真实面貌,这是得不偿失的。

参考资料:

《宋史》《水浒传》《三国演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