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剛開始幼小銜接準備,我就主動請纓,表示小學以後孩子的學習我包了。之後,我們會帶大家一步步拆解幼小銜接真正需要準備的硬幹貨——孩子學齡後八個重要的學習能力。

每年到暑假,幼小銜接就成了很多家長最關心的事:該報什麼班?上什麼課?拼音重要還是算術重要……

一大堆問題擺在眼前,爹媽的心情比 7 月的天氣還要焦灼:畢竟這是孩子的第一個人生起跑線,就算咱能力不行,能搶跑也總是好的呀!

可是有人在拼,就還有人能更拼。

有位操碎了的心的老父親,就爲了孩子辭去工作,投身幼兒教育界 7 年;爲了更好的輔導孩子完成幼小銜接準備,甚至通過專業考試拿下了一個證——

這次“深造”,讓這位愛子心切的老父親發現:自己之前和很多家長一樣,都對幼小銜接都有着很深的誤會。“幼小銜接”還真不是簡單拼音、數學的知識搶跑,而是家長和孩子一系列能力和心理的準備。

除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也找到了準備幼小銜接真正有效的方法,以及教育焦慮真正的出口。

作爲一位滔叔叔的老朋友,他也爲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與故事,希望能幫助到更多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

孩子出生前,我妻子做記者,我在一家大型國企做高管。妻子經常夜班,我一年出差 187 天。當我們站在婦產醫院門口,手裏握着一份孩子來到世界的通知單時,我想了一個問題——我們這樣的生活狀態,能迎接這麼大的人生轉折麼?

想了很久,我在孩子出生前辭去工作、陪着妻子進了產房。

當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我也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我既然讓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就要幫助他,讓他能成爲更好自己,我能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教育。

“當老師”這個我一直沒有實現的理想,因爲孩子的到來被重新點燃了。

就這樣,我轉行進入幼兒教育界,7 年裏爲 1000 多位家長解決了很多教育上的困惑。

今年 9 月,兒子就要上小學了,眼看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參加了中科院的“青少年腦科學與學習”課題培訓。這次學習裏,中科院的專家肯定了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並且告訴我最好是從 5 歲開始。

我更進一步認識到:做好幼小銜接,並不是讓孩子提前學多少拼音、加減法、識字、書寫。這些知識性的內容根本不是重點,買本適合的教材,在家也能完成。

真正的核心是:家長怎樣幫助孩子面對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變。

這個轉變是,從幼兒園遊戲與自理能力的培養,到小學正規課業與靜態知識的習得;是從寬鬆活潑的生活環境,到嚴謹正規的學習環境。

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入學後很容易疲勞、自卑,甚至厭學。

具體的準備是三方面: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這些纔是幼小銜接的核心內容。而幼小銜接班只負責教知識,家庭纔是做好這些準備的關鍵所在。

學習動機

孩子一上小學,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幫他解答“我爲什麼要學習?”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對學習的態度。

怎麼回答纔好呢?我告訴很多家長: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回答,而是你直接做給孩子看。

只有你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纔是孩子能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我會先努力做到希望他做的事。

我考中科院“青少年腦科學與學習”課題組講師資格證的過程,就是在孩子看書、我做題的過程中度過的。

這樣做,除了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我還希望能給孩子做個榜樣。

看到了我的努力,孩子發現:原來家長也跟小孩一樣,每天都要學習。所以在他心目中,學習是每個人都要做的重要的事。

一天在飯桌上,孩子突然說“我很期待上小學”,我當時特別感動,也暗暗得意:自己的學習動機鋪墊,做得還不錯。

學習狀態

完成中科院的培訓之後,我也開始更注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

每天當孩子被幼兒園大巴接走時,他都會啓動一個程序:換鞋、洗手、喝水和喫水果。我會給他15分鐘的時間做這些事情。回家休息吧。我讓他在能玩之前完成作業、閱讀、英語聽說等。這是優先學習的習慣。

很媽爲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這些都會替孩子包辦;但恰恰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瑣事,裏面藏着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學習狀態。

從生活規律到學習習慣,這些都是爲了能讓孩子在三年級以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只有讓孩子對時間有強烈認知、把生活形成規律,他才能自己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不用家長監督就能主動學習。

學習能力

剛開始幼小銜接準備,我就主動請纓,表示小學以後孩子的學習我包了。

之所以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是因爲多年的教育經驗裏,我觀察過上千名孩子,發現爸爸參與教育比較多的孩子,學習能力要比班上的其他孩子更強一些。

我後來查了很多資料,證實了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幼小銜接學習能力的部分,最基礎又最重要的兩個能力是體能和時間秩序觀念,爸爸有着天然的優勢。

首先,體能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孩子有好的體能纔會有好的學習表現。

所以孩子3歲以後,多帶他到戶外活動,對體能和空間意識發展都很有好處。這一點上無論是體力、還是敢於放手的心態,爸爸都要比媽媽好得多。

另一個重要的是時間和秩序觀念。

很多孩子上課愛走神,該快的時候磨磨蹭蹭,該安靜守秩序的時候又急躁魯莽,這些都是沒有時間和秩序觀念的體現。建立時間觀念有句很簡單的“口訣”——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兒。最基礎的就是喫飯的時候不看電視、看書的時候不看手機。

在時間感和秩序感方面,爸爸的優勢很明顯,尤其體現在陪孩子做作業上。輔導作業這件事,我的建議是,最好由父親來,效果要比母親參與好得多。

學齡前,母親一向都比較溫和的;突然到了小學,母親難免焦慮急躁,輔導作業基本靠吼。

這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適應障礙,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情緒更穩定的家長,對孩間秩序觀念的建立也都更好。爸爸一般是結果導向型的,而且更沉穩,更理性,小學階段由父親主導孩子的學習,往往會事半功倍,有利於家庭的幸福。

我非常贊成父親多參與和承擔孩子的教育,但這並不意味着否定媽媽們的付出。

恰恰相反,我特別想爲媽媽們說幾句話:7年來,我看到的媽媽們,都在花時間、花金錢爲孩子挑選培訓班,自己陪着孩子來上課,在培訓學校一待就是一個上午。放學後還要操心孩子上哪喫飯,上哪玩。

平時她們工作已經夠累了,可她們的週末也幾乎沒有給自己的時間,全部都給了孩子。

所以很媽會在聊天時候和我訴苦,說自己的辛苦經常得不到理解,老公不幫忙的還總是抱怨。

可以想象,一個身心俱疲的母親,是無法總給到孩子更好的照顧的。

但這個責任並不在於媽媽做得不夠好,而在於父親的撒手不管。

張老師的這些感受,是不是也讓你有了許多啓發?

之後,我們會帶大家一步步拆解幼小銜接真正需要準備的硬幹貨——孩子學齡後八個重要的學習能力

可別忘了那句話: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家庭纔是最好的場所。

看完記得關注我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