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的“外交部长”;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跳出世俗看世界的人;他是将大量外来作物引入国内的农业科学家;他是翻越过帕米尔高原和沧澜江大峡谷的地理学家;他是和北方游牧民族有过直接冲突的军事家。

他的名字叫:张骞。

一、格局:“天下”与“世界”

在传统的汉文化观念中,其实并无“世界”这一概念。

我们现代人常用的世界这个词,原本是后来引进的,所以传统的“天下”概念,才是西汉时期的基础性地理认知。

在上古时期,天圆地方的概念就已自然形成。

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曾提出过大九洲观点,这一看法是比较接近现代人对七大洲的认知的,但他的观点遭到了统治者的不屑一顾。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处于一种无法认同的盲目和自信当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某种程度来讲,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落后了。

二、开端,丝路的开辟竟始于百年战争?

战争是推动科技生产的第一动力,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这要从汉匈百年战争说起。在西汉初年,中土汉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初始的阶段,汉匈双方依靠和亲的方式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

一方面匈奴趁势崛起,欺压着西域诸国和其他游牧民族,横行于亚洲大陆。

另外一方面,汉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早已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直到汉武帝继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逐步发起对匈奴的全面反击。

张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武帝继位初年,为了实现夹击匈奴的军事目标,派遣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率领一支百人队伍,出长安,穿陇西。

不料使节团于河西走廊被俘,初战告败。

可以说,如果没有战争,就没有后来的丝绸之路。如果汉匈双方继续以和亲的方式维持着和平,亦或者用其他方式让和平延续下去,那么一切都是个未知数。历史充满未知,历史没有如果。

从出使西域到卧薪尝胆

好在一身武艺的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从一名外交官的身份迅速转变成了合格的军事间谍。

张骞开始从匈奴内部观察了他们的部族聚落生态,他一直在留心匈奴人的风俗和军事传统,并加以总结。比如匈奴人每年的聚会和他们相对固定的牧场,他们的部族统治结构和军事策略。

小到风土人情,大到作战特点,全部谙熟于心,这也为后来在张骞的带领下,汉军大败匈奴埋下了伏笔。

后来趁着马邑之围和关市伏击战,时局动荡,张骞出逃。

这是历史的惯性,但不是必然。相信以汉武帝之雄心,在未能达成军事目标的前提下,不会停止对西域的探索和攻略,因为在那个以“全面击败匈奴”为首要发展目标的西汉朝廷,除正面军事行动之外,一切外交手段和政治需要都是要为汉匈战争服务的。

所以,即使张骞出使失败,身死道消,还会有第二个王骞、第三个李骞。

三、终入西域,不一样的格局

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除了原本的军事外交目的之外,又多了一层表面上的官方目的:探寻母亲河的源头。

笔者分析,这是汉帝国官方给匈奴释放的一个烟雾弹。

我国自古讲究出师有名,直接让张骞打着联合大月氏的目的出使西域的话,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就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极有可能是统治者玩的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汉民族最传统的“寻根”特性,来麻痹匈奴等游牧民族。

所以,绝大部分现代人认为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有很多,军事目的只是其中之一”这一观点是不够严谨,欠缺考究的。

在第二次西域之行中,张骞和他的队伍遇到的是红发绿眼的乌孙部族,和少数有着金发的塞人遗民。通过他们得知,匈奴已经和乌孙联盟,击败了大月氏,导致大月氏不得不向西迁徙,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于是张骞使团继续西行,直至大宛,也就是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宛良马的产地。

这里张骞又一次展现了他曾经作为军事间谍的精明之处:由于他不确定眼前的大宛人是否能够信任,张骞就汉帝国的赏赐和两国通商作为条件,在没有暴露他对大月氏的结盟意图的情况下,劝说大宛君主将他送至大夏和大月氏。

大宛国王为了把握住绝佳的贸易机会,派兵护送了张骞等人。后来张骞成功会师大月氏,但是由于大月氏王早已被匈奴杀掉,当时大月氏已经征服了大夏,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已经从游牧民族逐步转变为农耕民族。他们不愿与汉朝结盟,共同夹击匈奴。

至此,汉帝国以军事目的为核心的外交行动失败了。

不过正是因为使团的西行,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地区的贸易之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四、结局与帝国军事策略的调整

远征西域十三年,这位初代汉使终于成功回到长安,并因不可思议的事迹而轰动一时。汉武帝没有因为张骞没能与大月氏结盟而责罚他,反而给他升了官。因为张骞带回来的信息和资料,让汉武帝认识到,西域如此广阔,夹击策略只是初步失败,完全有机会展开封锁匈奴的第二战场。

这位伟大的君主随即加快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还同时不忘向西南方向探索,期望找到通往天竺的安全通道。许多西域小国的命运,也因此被彻底改变。

这便是眼界带来效益了。

从“天下”到“世界”,张骞花了十三年。如果没有这十三年的探索和开拓,纵使秦皇汉武也没能从所谓的“天下”脱颖而出。汉朝因为西方通道的开拓,得以将“正面硬钢”的战争手段,转化为“联合打击”。

后来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单于的领地。由于他熟悉对方的语言习俗,知道如何寻找水草,保证大军的供给源源不断,屡战屡胜。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帝国调整了长期以来的军事策略,进一步制约了匈奴的发展,汉朝通过拉拢乌孙势力的方式,分化瓦解了匈奴曾经的军事同盟,对匈奴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无、家国英雄,张公千古

总的来说,对比希腊人,汉朝人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局限的。

是张骞的出现,打通了中原与西方的贸易交通;构建了汉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传扬了汉朝的赫赫国威。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张骞的意义是绝不容低估的。

但笔者认为,上述都是丝路开辟对于后世的次要影响。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张骞的出使西域改变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决策,成为汉朝全面击败匈奴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推手,此举基本解决了我国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侵扰。

“汉威命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为汉。”

这个世界既没有无缘无故的变革,也没有突如其来的进步。相比于传统观念:丝绸之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我还是更倾向于战争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这一本质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回看历史,那迢迢古道上尽是萧瑟、肃杀、和绝唱: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