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演奏就像學習走路,老師和家長應該引領學生自然的形成正確同時適合自己的演奏習慣,不需要對琴童提出刻板的或者繁瑣的技術形態上的要求。

  在演奏原則正確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信的彈奏,不要讓初學的孩子畏首畏尾,對演奏產生懼怕心理。

  下文是幾個基礎的原則,期待琴童們紮實而靈活的掌握。

  -Number-

  1

  首先是手型問題。每個人手的形狀都不一樣,基礎的手型就是手的最自然的狀態(手指不刻意的伸或縮)放在鋼琴上形成一個天然的圓弧形。

  隨着對音色的要求,指尖向內收起或向外舒展。比如需要輕快、明亮的音樂,手指就要內收,更彎曲——這樣觸鍵面積小,壓強較大 (重量除以面積),緩衝小,琴錘擊弦更快速。

  相反,如果需要和緩的音樂,手指就要向外伸展開一些——同樣的重量,觸鍵面積大,緩衝多,擊弦相對較慢,音色也就更柔和。

  -Number-

  2

  其次關於演奏中放鬆與用力的平衡。“彈奏”是瞬間的力量,音響發出之後就需要放鬆回來,不宜持續用力。

  除了觸鍵瞬間,其它時間都要保持放鬆狀態。無論是快速跑動、和絃、八度等各種技巧,都要在技術上追求最大程度的省力。

  對每一位琴童來說,“音樂感”都應儘早得到培養。

  作爲老師,較好的方法是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自己彈奏的每一首曲子中感受到音樂,比如提醒他們感受節奏、旋律、速度所帶來的音樂性格,享受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句子,或再講授給學生一些關於作品的背景故事作爲音樂表達的參考。

  在演奏時,手指第一關節和掌關節不能塌陷,這兩個關節的支撐即可以保持手型的穩定結構。(同時手腕放鬆,不要刻意抬高或壓低)。

  低齡學生在初學時,手指第一關節需要格外關注,他們的手指發育未完成,關節較弱,如果形成塌指的習慣,對以後的演奏技術、聲音技巧(集中、明亮度)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演奏的樂趣在於對音樂真正的理解,能夠把作品的要求,自己對音樂的想象用技術手段表現出來,形成個人風格,並體現作品的美妙。

  對古典音樂形成審美觀與理性認識,才能帶來深程度的樂趣;而不是在不理解音樂的狀態下僅能彈出幾首曲子裝點門面——這是較短暫的,缺乏藝術智識的娛樂。

  -Number-

  3

  同時,自信心尤其重要。人在自信的狀態下才能展現更多的優勢。許多美國家長持這樣的一個信條:成功源於自我肯定,寧願讓孩子成長中過於自信,也不能讓自卑擊垮。

  且不探討這個信條是否完全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在舞臺上的樂器表演者來說,他們必須無條件的自信,徹徹底底的自我肯定,這樣才能在臺上產生一種明星般的,能引領全體觀衆耳朵的“氣場”。

  此外,建議家長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音樂團體如合唱團等,或爲他人伴奏,培養在音樂上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要多參加公開演出,以鍛鍊在舞臺上的自信,增強自豪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