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面的文字中,“源易緣”談到過,寺廟道觀都是敬奉着歷朝歷代先賢哲人,他們或者具有天地浩然正氣,或者生前爲民造福,造福一方,都具有“真、善、美”的正能量氣場,因此,屬於懲惡揚善、祛邪扶正的地方。無論是古人,還是當代的人,都有趨吉避凶、祛邪扶正的願望,工作、生活或家庭感情中,遇到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到道觀寺廟中祈福祈願,祈求天地神靈的幫助,能夠平安度過難關。

歷史上,不少名人爲何要在廟上居住,長大後,再出山完成其大業?

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地區的一個貧困家庭裏,家人們按照元朝時期的慣例,給他取了個名字:朱重八,有人也稱他叫朱八八。

飢寒交迫中,朱元璋在他的茅草屋裏度過。

在元末明初的那個荒亂年代,即使辛勤勞作,都填不飽肚子。朱元璋想喫上口熱乎的飯,當然也不能閒着,就在地主劉德家放牛爲生,這一放就放了16年。

1344年,已經17歲的朱元璋,在眼睜睜地看着親人們一個個餓死,卻無能爲力。

一場痛哭之後,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去當和尚!主要目的:爲了有口飯喫。

朱重八選擇的寺廟叫做皇覺寺,離他的家裏不遠,儘管他的目的較爲單純,爲了喫口飽飯,可年景不好,寺廟裏也沒有餘糧。

隨後3年的時間裏,朱元璋與寺廟中的和尚們,開始遊歷四方,化緣爲生。結束僧人們遊方的漂泊生活,返回寺院後,他又開始了新的工作崗位——撞鐘。

有句俗話叫,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朱元璋這一撞又是5年的光陰。

四大名著《西遊記》中,大唐一代高僧,被唐太宗李世民,選爲西天取經人——唐玄奘,被母親縛在一片木板上,順江飄流到了金山寺。

金山寺的方丈爲他取名江流兒,並叫他削髮修行,摩頂受戒,一心修道。

就這樣,唐玄奘在金山寺長到了18歲,後來更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弘揚佛教的事業上。

做爲唐太宗的嬪妃——武媚娘,李世民立下遺囑,下令在他死後,要將這個女人送到寺廟裏出家。後來,武媚娘被送到感業寺削髮出家爲尼姑。

朱元璋後來,被迫造反,開闢新的江山基業,成爲了大明的開國皇帝;唐玄奘遠赴天竺國取經傳法,成爲一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爲“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武媚娘更是不簡單,出家後又還俗,建立武周,成爲了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

縱觀歷史,有不少名人或大人物,小時候和成年後都有過被送到廟上或給他人寄養的經歷,長大後再出山建功立業,終有一番成就。

那麼,爲何這些人會被送到寺廟中,這裏又有哪些講究和說法呢?今天,“源易緣”就結合傳統文化知識,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寺廟道觀較爲神祕,是清靜修行之地

所謂:神無廟,無所歸,人無室,無所棲,命無宮,無所住。

寺廟或道觀等場所,都是我國曆史文化的傳承和見證者,更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象徵,堪稱藝術瑰寶。

這些廟宇,大都建在了高山之上或風水極佳的寶地,具有較好的風水磁場。

同時,這些寺廟和道觀中,主要敬奉着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以及歷代先賢哲人、歷史著名人物等祭祀用的建築。比如三皇五帝,道教72位神人,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等等。

由於這些寺廟道觀敬奉的多是忠孝仁義之人,寺廟道觀又倡導“善惡有報”的因果關係,教人慈悲爲懷,少殺生、少貪慾,不爭少爭等觀念,既顯得神祕又清靜莊嚴,是令人清醒自省的地方。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將武則天送進感業寺,主要目的,恐怕就是讓其修身修心,安分守己。

二、寺廟道觀可祛邪扶正,是懲惡揚善之地

古人在傳統文化《易經》和《黃帝內經》的五行陰陽觀中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古人強調陰陽觀,又講究“天地人三才感應”、“天人合一”。民間認爲,寺廟正是天地人三者有效溝通的最佳之地。

無論是古人,還是當代的人,都有趨吉避凶、祛邪扶正的願望,工作、生活或家庭感情中,遇到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到道觀寺廟中祈福祈願,祈求天地神靈的幫助,能夠平安度過難關。

上面的文字中,“源易緣”談到過,寺廟道觀都是敬奉着歷朝歷代先賢哲人,他們或者具有天地浩然正氣,或者生前爲民造福,造福一方,都具有“真、善、美”的正能量氣場,因此,屬於懲惡揚善、祛邪扶正的地方。

所謂:福大、命大造化大!有時候財大福大,災難也大。

有些名人之所以被送到了寺廟或道觀,要麼是自己從小命運多災多難、體弱多病,要麼是自己對父母不利,要麼是父母對孩子不利……

出於對父母和孩子的平安健康考慮,有人會將孩子送到廟上,有的人甚至從小就皈依了佛門、道門,拜和尚或道士爲師,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比如,《西遊記》原著第9回,夢中,南極星君就告訴唐僧的母親殷溫嬌:他奉觀音菩薩法旨,送唐玄奘出世,此子異日聲名遠大,絕非等閒之輩。如果劉洪回來,必不容他害死他,務必要用心保護……

殷溫嬌思量再三,將唐僧拋棄江中,希望皇天后土憐憫,保佑其大難不死,果然唐僧漂流到了金山寺中。

三、天災人禍時,寺廟道觀是避難場所

出家人多以慈悲爲懷,道士們更有悲天憫人之心,行俠仗義,除暴安良。

平日裏,寺廟道觀的主持或方丈,會藉助善男信女等民衆的信仰力量募集資金,修橋鋪路,建廟立觀。

而當有天災人禍等戰亂瘟災,大難來臨時,寺廟道觀之人又會打開山門,賑濟災民,儘可能收留無家可歸或落難之人。

“源易緣”在本文中列舉的朱元璋和唐玄奘,正是在落難之時,得到了寺廟的容留,有了容身之處。

如果當時他們在飢寒中被凍死、餓死,又怎會有後來的飛黃騰達,功成名就呢?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西遊記》、《中國通史》、《易經》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