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人的智慧,以《易經》爲體的辯證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中最接近天道的思想,它衍生出古老智慧結晶《道德經》,是對人性洞察最細微和精妙的,很多人嚴重低估了這種智慧的力量。曾國藩正是靠着《道德經》“功成身退”四字,在伴君如伴虎的位置,依然能全須全尾屹立不倒,成了古今半個聖人,官場、人生都獲得圓滿,這是一種大智慧。

最優質古文明:老子《道德經》受用終生的四個字,曾國藩:大智慧

羅素說:中華文明驕傲到不屑入侵他國。

羅素的說法從側面證實,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最優秀的文化之一。

那麼,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這就要說到上古時期伏羲聖人開創的易經文化體系。《易經》被譽爲羣經之首,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精髓。

中國古人的智慧,以《易經》爲體的辯證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明中最接近天道的思想,它衍生出古老智慧結晶《道德經》,是對人性洞察最細微和精妙的,很多人嚴重低估了這種智慧的力量。

其中中國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在近年來受到年輕人的批判,說這是沒個性,老迂腐,甚至有人說這樣的思想阻礙經濟發展和個人奮鬥。

其實,“中庸”之所以被人誤解,實在是因爲它特殊的辯證思維不能被人理解和參悟,因此導致很多人,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能理解它的精髓。其實“中庸”之中藏着的大智慧,讀懂的人都受益終生。

今天,“源易緣”就從《易經》和《道德經》一以貫之的辯證法,解讀中庸之道。爲現代年輕人步入社會,爲人處事指出方向和規範,以期獲得穩健的人生和事業。

曾國藩:宦海沉浮不倒翁,全靠《道德經》四字精髓

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年輕人,年少時一飛沖天,追求更高更強更富,結果很快跌落神壇,甚至人生成爲負數。

沈萬三成爲富可敵國的富翁後,爲了顯示自己的實力,竟然對朱元璋說要爲他犒賞百萬軍隊,被朱元璋忌憚爲“白衣天子”,最後家產破敗,被髮配雲南,客死他鄉。

富可敵國是一個商人的極致,卻正因爲這種極致,爲沈萬三自己和家人埋下了大禍。

在易經64卦中,極陰的坤卦和極陽的乾卦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卦是地天泰卦。“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凡事追求極致,並非好事。這就是爲何中國人追求中庸之道。

所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都包含着不穩定和起伏。而起伏是生活和事業所忌諱的。因此,《道德經·持而久之》篇的說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人生要想獲得幸福,切忌太滿或太淺,在宦海沉浮的穩健老臣曾國藩,曾在寫給弟弟的家書裏說:人生要珍惜“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這是人行走江湖的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曾國藩的這種境界正如登山,站在山腳的人固然被所有人都踩在腳下,但站在山頂的人才是最危險的,因爲無論往哪走,都是下坡路,沒有人能一直站在山頂,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最好的狀態都是七分滿,最好的飯量都是八分飽。這就是中庸之道。

曾國藩正是靠着《道德經》“功成身退”四字,在伴君如伴虎的位置,依然能全須全尾屹立不倒,成了古今半個聖人,官場、人生都獲得圓滿,這是一種大智慧。

如今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學會這種充盈而不滿溢的狀態,人生會更厚重和穩健,少走彎路。

劉姥姥:人情練達處,“貪”和“癡”是人生大敵

中國人自古有一句處社會的名言,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是一種什麼狀態,是一種拎得清的明白人的狀態。這個紅塵俗世裏,有才能的人有,事業做到巔峯的人有,大富翁有,權貴也有,但最幸福的,卻未必是他們,而是懂得隨機而動,適可而止的明白人。

在富貴和癡情達到巔峯的大觀園裏,有才情的林黛玉,有富貴無極的賈母,有富貴閒人賈寶玉,有青雲之志的薛寶釵,有“兩個富貴眼,一顆體面心”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中人,但都難得幸福,唯有一個鄉村沒有見過世面的劉姥姥,是最幸福的人。

劉姥姥人生圓滿,在於她不執着,沒癡心,而癡心就是追求“滿溢”。

寶玉和黛玉癡情,寶釵癡權,賈雨村癡迷富貴,賈政癡迷家族榮耀,賈母癡迷富貴人生,但卻都因爲這份癡,落入了萬劫不復。

劉姥姥這個鄉村老嫗則不然,在女婿家揭不開鍋,過不去年關時,她沒有執着於面子,主動提出要到國公府去籌謀籌謀,或者可以得到一筆款項。

在這時,劉姥姥心內沒有滿溢的自尊心,她知道人世間活人不容易,太執着於一張臉皮,全家人就得忍飢挨餓,爲了女婿一家,一個老太太拉上小孫子板兒,怯生生地到國公府去打秋風,爲女婿家要到了維持生計的幾十兩銀子,度過了年關,也度過了一家人生命中最難熬的難關。

不癡迷於臉面,是劉姥姥人情練達的變通,更難得的是劉姥姥三進榮國府,見識了大觀園紙醉金迷,積海成山的富貴後,沒有迷失本性。依舊老老實實地做她的農民,辛勤勞動,靠雙手置辦家業。

人其實在一種時候是最危險的,那就是踮着腳尖見過金錢和富貴後,患上一種叫做“紅眼病”的精神絕症,開始追求不切實際的富貴,比如《紅與黑》的男主角於連,因爲在市長家當家教,見識了上層社會的生活,於是用盡一切辦法追求貴族生活,拋棄做人的底線,最終走上了斷頭臺。

而紅樓夢中的其他人,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饅頭庵中的靜虛老尼、馬道坡、清客、親戚……三教九流,只要能攀得上榮國府的,都要來分一杯羹,把個榮國府漸漸消耗一空。不過隨着賈家的倒臺,這些人的下場應該也都不怎麼樣。

劉姥姥則不同,她見富貴而不攀附,丟面子而不執着,相比紅樓中人的癡迷富貴和愛情,何其難得,劉姥姥這個積古老人,正是經過了大半生的磨難,深諳了中庸之道,“70度幸福”的精髓,才帶領一家人過上了踏實而幸福的小日子。

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比以往更加豐富的環境,身邊的誘惑很多,拜金、虛榮、攀比的現象要比以往更加普遍,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也更容易有隻要掙到錢,就能實現所有的心理。因此做事也更容易走極端。而這恰恰是人生不能持久的原因。

真正厚重和有質感的人生,需要中庸之道,圓滿的人生,也需要一點老子“持而久之”的中庸智慧,這種智慧,是西方文明所欠缺的智慧但卻是大智慧。用好“中庸之道”,讓人生多一些平順,少一些坎坷。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紅樓夢》甲戊本、《道德經》、《曾國藩家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