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中,通過對聲音、氣味、光線、色彩、觸摸等,給足孩子五感的體驗,讓他可以自由地表達自我,就能激發孩子多元化的潛力。《藝術遊戲力》通過探訪法國幼兒園和不同家庭,展示了以美術啓蒙開始的法國早教,給出了美術啓蒙的具體指引,及十幾個操作簡單、深受孩子喜愛的美術遊戲,幫助家長們成爲孩子最好的啓蒙老師。

曾在某愛嬰早教機構做過一段時間助教,那裏最小的學員只有半歲,看着連坐都不會的寶寶被帶出來上課,不由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入職前,我很好奇,怎麼給小嬰兒上課?參與了才明白,就是用豐富、專門的教具,刺激五感發育設計的一系列活動。不菲的課時費,路途的奔波,讓重視早教的家長們進退兩難,身爲“外行”,自己該怎樣給孩子很好的啓蒙教育?

《藝術遊戲力》通過探訪法國幼兒園和不同家庭,展示了以美術啓蒙開始的法國早教,給出了美術啓蒙的具體指引,及十幾個操作簡單、深受孩子喜愛的美術遊戲,幫助家長們成爲孩子最好的啓蒙老師。

《藝術遊戲力》的兩位作者,韓國媽媽辛有美,時尚品牌從業者,2013年起致力於向韓國社會介紹法國藝術啓蒙教育。藝術教育家西多妮·本茨,法國創意教育品牌ZUT創始人。

日常生活中的五感教育

五感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生活中,通過對聲音、氣味、光線、色彩、觸摸等,給足孩子五感的體驗,讓他可以自由地表達自我,就能激發孩子多元化的潛力。

對嬰幼兒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只要不是容易發生危險的東西,就放任孩子的天性,不去幹涉他主動探索外界。父母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環境,退到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爲。

孩子兩三歲以後,可以鼓勵他參與到家務中,比如包餃子時,讓孩子一起捏麪糰。或幫忙擺餐具,親身體會並瞭解各種餐具特有的質感。

書中列舉了五感小遊戲,比如:

視覺:1、觀察名畫或名家作品,自然地和孩子談論光線、色彩、構圖、立體感。和孩子一起體驗與感受。2、觀察天空和雲朵,感受時間和季節。

聽覺:1、用鉛筆或木筷子敲擊身邊的物品。2、安靜地聆聽周圍的各種聲音。

嗅覺:1、做菜的過程中有什麼氣味。2、聞一聞不同的飲品或食物的氣味,並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觸覺:1、觸摸多種布料。2、玩黏土、麪粉時,用水調節濃度,體會不同的手感。

味覺:1、接觸不同風味特色的食物。2、一起做糕點,聊聊糕點的味道和形狀。

生活中不同場景下做個有心人,就能發現更多五感遊戲,親子間分享各自的感受,共同體會每一個小小的幸福。

用美術啓蒙,讓孩子自由表達自我

對寶寶而言,信手塗鴉是比講話更早更自如的表達方式。每個寶寶第一次看到手中的筆隨着胳膊的運動會在紙上留下痕跡時,都覺得神奇而愉悅,這個瞬間對孩子和父母而言彌足珍貴。

畫畫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隨性地表達情感,肯定自己並對自己充滿信心。畫裏不僅有他們觀察和感知的世界,還是他們將自己的想像具體化的途徑。給予孩子理解和鼓勵,才能幫助他們逐漸擁有藝術遊戲力。書中詳細闡述了從18個月到6歲孩子藝術啓蒙的要點。

一、18~36個月,在日常生活中喚起孩子對作畫的好奇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所有事情都充滿好奇,喜歡探索和模仿,未必有明確的表達意圖,塗鴉是一項快樂自由的遊戲。此時,各種畫具、顏料都是新奇的玩具,當孩子的手或桌子沾上顏料時,不要馬上擦洗,讓他感覺顏料涼涼的、滑滑的觸感。還能用手指、手掌做出許多不同的印痕,發現更多樂趣。然後不斷引入各種小工具,如小木片、牙刷、餐叉、軟木塞等,用它們在紙上留下不同的印痕,體驗前所未有的感覺和效果。不僅工具可以取自生活物品,紙張也可以用報紙、紙箱等各種廢舊紙製品。

不規定專門的場所和時間,由孩子自主開始或結束,陪伴他們循序漸進地體驗品種豐富的畫筆、顏料和紙張,注意確保所選物品材質健康、安全即可。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自然習得的東西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二、3-6歲,專心傾聽他們作品中的故事

隨着對事物認知能力的提高,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在畫作裏表達情感、感受和生活,即便他們畫的內容難以理解,父母也要給孩子隨性表達的寬鬆氛圍,讓他們無需擔心自己能否畫好。此時,畫沒有象不象、好不好,重要的是讓孩子充分表達,通過他們的畫,父母可以瞭解到孩子的世界。

跟他們聊聊畫裏選用的顏色,這幅畫講了什麼,問一些和現實生活、活動相關的問題,比如“這和我們上次去過的遊樂場很像,你還記得嗎?”。專注耐心地聽他講完,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

準備一個專屬小本子,讓孩子想畫就畫,完全根據自己的心意表達,是尊重孩子的個人獨創世界併爲其賦予價值最簡單的方法。

對家長而言,自己有沒有創意,有多少藝術素養並非培養孩子創意能力的關鍵,重要的是允許並欣賞孩子獨特的表達,不以自己的眼光和常識去評價。

書的第二章《把日常生活變成創意的遊樂場》,作者講述了探訪幾個法國家庭時的所見所聞。他們的共同理念是:專注地享受每一個瞬間,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尊重,讓無限的樂趣引領孩子成爲自律自信的人。

畫畫或手工並不是爲了升學或成爲藝術家,讓孩子體會到創作的樂趣。能認真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情緒管控,遇到難題時也能更好地克服。

三、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供了易於操作的十幾個美術遊戲,具體介紹了每個遊戲的所需物品和詳細步驟,在活動中可以加入自己的創意。孩子和父母在玩的過程中,一起商量配合完成奇特作品的幸福時光,讓彼此更親密。

比如,圓潤的鵝卵石一家,用水彩筆在撿來的扁平鵝卵石上自由地畫出一家人的模樣。爸爸媽媽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對家庭的想法,孩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珍貴。

奇妙的魔法畫,將一張A4大小的紙折成四等份。第一個人在最上面一格畫出頭部,其它人不能看。第二個人在第二格畫出上半身。第三個人畫下半身。每個人畫完後需在其他格做好標記,讓大家的畫能銜接起來。所有人畫完再打開,意想不到是此刻最大的樂趣。

啓蒙並沒有特定的教育方式,更不只存在於教育機構的每週幾個小時,放下“這有什麼用”的質疑,讓孩子自由自在地釋放天性和創造力,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信和自我肯定,就是最好的啓蒙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