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的嘮叨往往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已經走在超限效應的路上了。無論他們去做什麼,也無法改變父母的一些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之前就會產生疏離感。

生活中,很多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時時、事事的提醒孩子,怕孩子喫不飽、穿不暖,怕孩子玩心重,怕孩子受傷害……

父母的這種嘮叨式關懷,並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在某些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嫌你嘮叨故意唱反調,其實是出現了超限效應所導致的

表哥家的林林放學剛到家一會兒,就傳來了嫂子的各種催促聲“趕緊去洗手,洗完手喫飯,喫完飯快點寫作業,寫完作業早點睡覺,明天早上還要早起”。

林林才上小學四年級,可是嫂子每天對他的管教不亞於中考或者高考生。她說,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多大呀,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的就業問題怎麼弄。

其實不難看出嫂子焦慮的情緒,其實她越是對林林這樣,林林越覺得媽媽嘮叨,彷彿媽媽說的什麼都有道理似的。自己怎麼做,媽媽也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分析

爲啥會造成現在這樣的局面呢?其實就是因爲嫂子並沒有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分寸,出現了超限效應所導致的。

何爲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其實就是由於過多的刺激或者作用時間太長,從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馬克·吐溫在聽一位牧師演講時,剛開始覺得牧師講的不錯,打算捐一筆錢;10分鐘之後,牧師還在講,他不耐煩了,決定捐一些零錢算了。

結果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繼續,他決定放棄捐款。最後,牧師結束了他拖沓的演講,馬克·吐溫不僅僅沒有捐錢,還拿走了兩元。

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很常見,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已經在超限效應的道路上了。

他們不厭其煩的對孩子嘮叨,囑託,以爲是爲了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由感念變爲了反感,甚至採取了與父母對着幹的方式。

超限效應爲何在出現在父母的教育之中?

1)錯誤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行爲與想法與自己截然不同時,就會怒氣叢生,直接選擇了當面訓斥孩子的方式。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從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影響,這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孩子小,難免會做錯一些事情,可是父母很容易抓着這件事不放,只要孩子犯錯,就不斷的舊事重提,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

2)對孩子寄予厚望

現在很多家庭孩子都比較少,父母對孩子都寄予了厚望,希望孩子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成爲家族的榮耀。

他們甚至並不瞭解孩子的基本實力,就爲孩子拔高,制定了各種的規劃線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當父母抓緊一切時間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只想有個可以喘息的機會。

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孩子原本喜歡學習,都會因爲父母的過度嘮叨產生牴觸情緒。

3)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通常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喜歡打着“我都是爲你好”的旗號,用自己的潛意識去揣摩孩子內心的想法。

父母想當然的認爲,孩子思想不成熟,就應該聽自己的規劃安排,如果不聽話,就是無理取鬧,應該接受懲罰。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一點也不理解自己。無論他們去做什麼,也無法改變父母的一些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之前就會產生疏離感。

有些孩子會產生叛逆行爲,選擇和父母對着幹,這讓父母更加傷神。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講道理的原因

1)孩子的認知有限

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完善,他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是極爲有限的,有些父母的大道理他們根本就聽不懂,更談何去執行呢。

有些父母的一些建議或者嘮叨只是站在自己角度上面的一些思考,讓孩子產生疑惑,根本不能理解父母這樣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浩一寶寶,如今快15個月,我們很多事情,覺得他能聽懂,但是讓他具體去做這件事的時候,總是顛三倒四的,其實他只是一知半解。

2)過於嘮叨、產生倦怠

其實不光是孩子,領導與下屬之前,夫妻之間,如果每天充斥着不厭其煩的嘮叨,自己同樣也會產生煩躁的情緒。

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總是在嘮叨同一件事,孩子也會厭煩的,不僅僅不希望再聽到這種嘮叨,有時候還試圖對着幹。

3)白熊效應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白熊實驗”,他讓一些被試者腦子裏面可以想任何的事情,但是不能出現白熊。

結果,大家越是不想白熊出現,白熊卻總是出現在大腦中。

因而,父母在嘮叨提醒孩子自己的這些缺點時,往往孩子們還會犯這些錯,甚至會造成更爲不利的影響。

如何避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超限效應”?

1)從小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一時的得失都是正常的,要學會在裏面吸取教訓,接受這個失敗的事實,從而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

要讓孩子懂得大家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要學會求助他人或者自我排解,這樣才能儘快脫離這個境遇。

2)學會使用南風效應教育孩子

南風和北風在比賽,看是誰能讓人們脫去身上的大衣。北風呼呼的刮起來,人們把衣服裹得更緊了,南風呢,輕輕地吹起人們覺得很溫暖,紛紛脫掉了大衣。

在培養孩子方面也是如此,有時候採取懷柔的方式,更能使得孩子接受。

3)孩子犯錯批評抓住重點

孩子小,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父母當然可以管,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直喋喋不休的說教,抓住重點即可。

這樣父母不僅能讓孩子清晰自己做錯的原因,同時也會讓孩子更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即使是受到懲罰也是心甘情願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的嘮叨往往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已經走在超限效應的路上了。

如果是,一定要儘早調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