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西州慈愛園工作人員在走訪當地一名“事實孤兒”時,這名兒童的爺爺奶奶表示,只聽說孩子母親所在的村叫“安徽村”。湘西州慈愛園一名工作人員說,一些“事實孤兒”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心理上比較脆弱。

  導讀

  一個家庭破碎後,受傷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

  在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父母一方離世、另一方出走或重病,使部分兒童陷入無人撫養的困境,這樣的孩子被稱作“事實孤兒”。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50萬左右。

  正在成長的花朵不應失去愛的澆灌。爲了讓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擺脫生活困頓,重獲幸福童年,近幾年,我國多地探索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照顧,力爭讓他們重新沐浴在陽光下。

  

  讓孩子不再害怕和孤單

  走進4歲的小軍家裏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慈愛園的工作人員被眼前的一幕驚住了。

  小軍一絲不掛地在房子裏跑來跑去,家裏沒有一副像樣的碗筷,牀褥和衣服破爛不堪。

  一旁,小軍的母親眼神呆滯。要做中午飯了,有智力殘疾的她將幾個南瓜各砍一刀,丟進鍋裏。

  小軍的父親正在服刑,母親又無照料能力,工作人員將小軍和6歲的姐姐萍萍一起接到慈愛園。在這裏,他們可以和其他有類似遭遇的“事實孤兒”一起生活。

  半月談記者在永順縣慈愛園見到姐弟倆時,他們正準備喫飯。打完飯後,小軍端着飯碗站在餐廳裏不知所措,一個略大的孩子主動將小軍牽到自己旁邊坐下。萍萍則和新認識的朋友愉快地聊天,臉上笑容不斷。

  慈愛園是湘西州及各縣市開辦的救助孤兒等困境兒童的機構。永順縣慈愛園負責人說,目前收助的100多名兒童中,有不少都是父親死亡、母親再嫁或返回外地老家的“事實孤兒”。

  目前,湘西州慈愛園有11名“事實孤兒”。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爲“園長媽媽”的慈愛園園長張薇說,每個孩子都有着讓人心酸的經歷。

  2018年11月,在慈愛園食堂裏,園長張薇和孩子們一起喫飯交流 李尕 攝

  今年9歲的林林到湘西州慈愛園已快兩個月了。在這裏,他換上了新衣服,每天和小夥伴一起上學。放學回來後,他還和夥伴們一起打籃球。

  半月談記者採訪林林時,他正喫午飯。林林說,在慈愛園生活很好,因爲總有紅燒肉喫。“在家裏時,叔叔總給我喫白菜。”

  林林依然記得初到慈愛園時的畫面:“我叔把我放在縣民政局門口就走了。”

  林林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便離開了。他和叔叔一起生活,卻沒得到好的照顧。捱打對於林林來說曾是家常便飯。有一次,林林在家給客人遞手機時,客人因爲手溼沒拿住,手機掉在了地上,叔叔便打了他。

  林林剛進慈愛園時,張薇掀開他的上衣,只見背上滿是傷痕,那是被鐵棍和鋼筋打的。看到這一幕,張薇的眼淚唰地落下來,林林卻說:“是我不聽話,叔叔纔打我。”張薇忍不住去警告了林林的叔叔:“如果再打孩子,我就去法院起訴你!”

  “不少被慈愛園收留的兒童都遭遇了本不該受到的傷痛,有的是身體上,有的是心靈上。”張薇說,“慈愛園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在生活上照顧他們,在心靈上撫慰他們。”

  幾年間,湘西州的慈愛園工作人員和鎮村幹部一起走訪排查,摸排“事實孤兒”情況。有的“事實孤兒”的爺爺奶奶仍有勞動和撫養能力,便繼續在家裏生活。而那些近親屬無力照看的“事實孤兒”則經親屬同意後,由慈愛園集中照料。

  據介紹,目前湘西州已統計“事實孤兒”800多人。

  2018年11月,在湘西州慈愛園裏,園長張薇讓孩子們排隊準備就餐 李尕 攝

  在湘西州和各縣慈愛園裏,有專門負責看護的生活老師,有心理諮詢室、圖書室、活動室等設施。張薇說:“儘管無法代替失去的父愛和母愛,我們仍儘可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孩子不再害怕和孤單。”

  

  “我就是陶罐”

  今年8歲的女孩小文比林林早兩年進入湘西州慈愛園。每當林林情緒低落的時候,懂事的小文總是給林林講“鐵罐和陶罐”的故事。

  “鐵罐看起來比陶罐堅固,可一場大火過後,鐵罐被燒化了,陶罐卻依然完好。”小文對林林說:“你要做那個陶罐。”林林使勁地點頭,笑開了。

  由於父親很早離世,在小文的記憶中,父親的形象就只剩下照片上那個不變的模樣。至今,小文不知道母親已離開她出走,奶奶告訴她“媽媽也去世了”。“我不知道媽媽長什麼樣,我沒有她的照片。”小文說。

  在進入慈愛園前的幾年裏,幾乎沒有勞動能力的奶奶帶着小文走街串巷,討百家飯喫。沒過幾年,奶奶去世了,小文被接到了湘西州慈愛園。

  在“園長媽媽”和“阿姨們”的悉心照料下,小文變得樂觀開朗。儘管只有8歲,但見到比她後到慈愛園的小朋友時,小文總會主動迎上去,熱心地爲“新成員”介紹每一個小夥伴。

  因爲表現優秀,小文的照片被張貼在園內的光榮榜上,這讓她很開心。小文說:“長大後我也要當慈愛園的阿姨,和園長媽媽一樣,照顧更多的小朋友。”

  湘西州慈愛園的不少工作人員都聽小文講過“鐵罐和陶罐”的故事,這讓他們很欣慰。“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們可能因失去親人而變得孤僻,但在溫暖的集體生活中,孩子們的心扉慢慢打開了。”張薇說。

  還有一部分孩子選擇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今年14歲的曉華目前繼續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曉華一歲半時,戶籍在外省的媽媽因爲家庭貧窮悄然離開;曉華兩歲時,父親因病去世。

  曉華的奶奶說,曉華的父親得了重病,全家積蓄都花光了,還欠了十幾萬元的外債。爺爺奶奶不得不帶着孫女去廣東打工。直到曉華10歲那年,一家人才還完欠債返回老家。

  經歷過坎坷的曉華格外懂事。曉華的老師說,曉華在課堂上十分積極,很少表現出脆弱的一面,學習很努力。

  湘西州慈愛園一名工作人員說,一些“事實孤兒”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心理上比較脆弱。但如果得到真誠的關懷照料,孩子們會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也更懂得去感恩和回報他人。

  “我就是那個陶罐,我想快點長大,以後做一名工程師或者發明家。”林林說。

  2020年5月,瀘溪縣慈愛園的工作人員在教孩子們跳舞 薛宇舸 攝

  

  讓“事實孤兒”應保盡保

  2019年6月,民政部等12個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強化了保障“事實孤兒”的規定,填補了這一類困境兒童的政策空白。

  此後,全國31個省市陸續出臺地方舉措,進一步明確了“事實孤兒”的認定、醫療和保障、監護責任落實等事項。

  湘西州在全國率先探索對“事實孤兒”進行保障照料,新政策讓這裏的救助工作者充滿信心。瀘溪縣慈愛園已接收了5名“事實孤兒”,準備於今年暑期在全縣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走訪排查。瀘溪縣慈愛園園長楊冬說:“現在有了政策,就可以讓更多的‘事實孤兒’得到及時照料。”

  不過,一些孩子卻在身份界定方面遇到難題。“如果一個孩子要被認定爲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就需要證明仍然在世的父母一方已經失蹤,不能再履行撫養義務,但實際上他或她並沒有失蹤,只是無法取得聯繫。”一名慈愛園負責人說,這種情況下,法院無法將其認定爲失蹤人口,這名兒童也就無法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之列。

  更棘手的是,一些“事實孤兒”的母親在離開時沒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以致無從找尋。湘西州慈愛園工作人員在走訪當地一名“事實孤兒”時,這名兒童的爺爺奶奶表示,只聽說孩子母親所在的村叫“安徽村”。信息匱乏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不少“事實孤兒”身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而這些地方財力不足,對“事實孤兒”的生活、醫療、教育保障開支“捉襟見肘”。一些業內人士呼籲,應爲“事實孤兒”照護提供專項撥款。

  “此外,還要嚴懲惡意遺棄兒童的行爲,倒逼父母切實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一名慈愛園工作人員說,在加強立法執法的同時,還需要社會對“事實孤兒”予以更多關注和關愛。(文中兒童均爲化名)

  來源:半月談 | 編輯:徐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