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認同一句話:爲孩子的一生而管教。

教育不是一個短視的行爲,我們身爲教育工作者,就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古語有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小學一二年級不抓緊,帶來的壞處雖不是立竿見影的,卻會明顯給孩子今後的學習拉後腿。

所以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態度,都必須從一二年級抓起!

一、一二年級是學習興趣出現的時期

愛因斯坦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一二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學校,開始接觸各種學習材料,正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最好時機。

然而,沒有孩子天生愛學習。

讓孩子愛上學習不是容易事,不僅需要家長做好示範,更需要家長狠下心來逼孩子一把。

就像武亦姝的父母,面對自小不愛學習、成績極差的女兒,他們下定決心給孩子做好榜樣。

要想孩子愛讀書,自己先做讀書人。

於是媽媽放棄了麻將,爸爸放棄了遊戲,兩個人在家裏弄了個圖書室,一有空就陪着孩子讀名著、背詩詞。

在家庭環境的薰陶和父母的引領下,武亦姝成了飽讀詩書的才女,不僅拿下了《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還以高分考上了清華大學。

再好的老師,再優秀的學校,都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們要知道,狠心逼孩子一把不是一味指責,不是催逼學習,更不是又打又罵,而是親力親爲帶領孩子去做那些有益的事情。

孩子現在不喜歡讀書,但只要養成習慣,就會慢慢出現學習興趣。

孩子現在還不懂事,不願意下苦工,但父母都懂,更知道什麼纔是真的對孩子好。

愛學習的孩子成績不會差,比要求孩子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興趣。

二、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時期

曾經有一位狀元媽媽說,孩子的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孩子要從小培養,所有習慣必須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

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纔好走。”

因此,這個孩子不管做什麼、學什麼都比別人更自覺,更優秀。

這個孩子叫做楊晨煜,2019年高考廣西狀元,總分730分,創造了廣西高考成績的最高記錄,數學英語雙雙滿分。

孩子就如一張白紙,我們在上面塗抹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給他怎樣的教育,他就會有怎樣的收穫。

俗話說得好:打鐵要趁熱,學習要趁早。

好習慣必須是從小培養的,壞習慣也是從小出現的。只有我們先讓孩子的好習慣儘早定型,他們纔不會受到壞習慣的影響。

要想讓孩子形成學習自覺性,家長就要做好引領和配合,起到率先垂範的作用。

要想讓孩子學習時專心,家長就要爲孩子創設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不能過多打擾孩子。

要想讓孩子合理安排好時間,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改掉拖延、懶散的壞習慣,教會孩子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每當培養孩子一個新習慣時,父母總要犧牲一些自己的時間,這是不能逃避的。

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我們不能偷懶。

三、一二年級是學習能力形成的時期

很多家長聽到「學習能力」這個詞就一頭霧水,覺得太寬泛了,不知道什麼才叫做學習能力。

其實,學習能力並不抽象,它應該根植於孩子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

一位從教多年的老教師,總結了一二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6種學習能力:

學會獨立思考,能夠獨立完成作業,不需要依賴老師、父母或參考答案。

集中精神聽課,積極舉手發言,既能夠發現問題,也能夠解決問題。

不懂的就提問,主動探索知識,對身邊一切都充滿好奇心。

遇到困難不退縮,成績退步不沮喪,敢於直接面對困難與挫折。

有豐富的想象力,思維活躍,反應非常敏捷。

有足夠的自信心,大膽嘗試,敢於接受挑戰,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做好。

學習能力是一種後天養成的品質,對於孩子來說,其價值是任何能力都無法媲美的。

善於學習的孩子,往往比他人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學習出色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拿到通往成功的入場券。

當然,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且艱鉅的過程,我們無法期待一蹴而就。

葉聖陶先生說過:培養能力的事必須持續不斷地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纔會成功。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從小抓好孩子的學習能力,他一定學得更輕鬆,表現得更優秀。

四、一二年級是學習態度確立的時期

唐代文學家韓愈寫道: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可見,態度纔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

但凡成績優秀的學生,無一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心態,勝不驕,敗不餒,把學習當成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然而孩子剛剛進入小學,不明白學習的意義,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是沒有學習態度的。

第一次接觸學習,有可能因知識難度大而產生畏難情緒。

如果遭遇了成績不理想的情況,更會變得被動、懶惰。

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沒有養成自信、樂觀的學習態度,那麼等到他們上了三年級,就會出現明顯的畏難情緒。

那時候再端正孩子的對學習態度,就太晚了。

父母的態度、老師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最近,一名49歲的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她也是因爲給兒子陪讀產生了繼續讀書的念頭。

剛開始時,她只是一邊刷手機一邊盯着讀書,反而弄得兒子很焦慮。

後來她就嘗試在旁邊讀書,雖然最初經常犯困,但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一種習慣。

在她的影響下,兒子順利考上覆旦大學的研究生,她的先生也從一名技校生一路求學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如今擔任的是大學老師。

孩子學習態度的確立,不能靠孩子自己去領悟,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萬事開頭難,一二年級父母若抓得好,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媽也會越管越輕鬆。

達爾文說過: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優秀的學習能力、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出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