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漢末,軍閥林立,烽煙四起。孫權憑藉長江天險,佔據了江東六郡,與曹操分庭抗禮。西北的馬超、韓遂坐擁關中,將士驍勇,而涼州軍閥馬騰在朝擔任衛尉,和曹操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張魯手握漢中,曹操鞭長莫及。劉璋控制巴蜀,易守難攻。
相較之下,劉表所在的荊州對曹操威脅最大。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脅迫獻帝西遷長安之後,各路軍閥由一致討董轉變爲相互爭鬥,其中尤以袁紹和袁術最爲激烈,兩人雖然親兄弟,卻關係緊張。袁術和公孫瓚結成了同盟,“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還培植曹操的勢力,充當其打手。經過這番運作,既遏制了袁術的擴張,又阻止了公孫瓚的南下,取得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袁紹又聯合了與曹操決裂的劉備,在徐州殺死了刺史車胄,給曹操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官渡之戰時,“劉備略汝、潁之間,自許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深感壓力山大,如坐鍼氈。他派曹仁擊敗了劉備,緊張的局勢稍有緩解。
各方博弈 內在驅動事實上,曹操、劉備和孫權早有覬覦荊州之心。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顯表示:“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西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他認爲劉備應該先取荊州,再奪益州,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魯肅也曾向孫權建議:荊州“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三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地理位置 如虎添翼據《漢書·地理志下》記載,東漢時期的荊州,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下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等七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割出一部分縣,另置襄陽和章陵兩郡,形成了“荊襄九郡”。整個區域囊括現今的湘、鄂以及豫南等地區。
諸葛亮評價:“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從宏觀看,關中、中原、巴蜀和長江中下游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南陽盆地處於這四個地區的中心地帶,控制它,就能左右天下的局勢。就曹操而言,南陽至洛陽、許昌僅約200公里。劉表盤踞荊州,早已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在他的戰略規劃中,拿下荊州,剷除劉表,顯然極爲重要。
經濟因素 引人注目《管子·小匡》有云:“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說明古代以農爲本的社會面貌。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荊州總人口628萬,其中僅南陽郡就有243萬人,與十三刺史部的幽州人口相當,是天下人口第一大州。當時東漢共有4915萬人,其中荊州的人口占總數的12.78%。
水陸交通 四通八達由南襄隘道和荊襄古道組成的交通線,古稱“夏路”,是古代最重要的南北幹道。歷史地理學家嚴耕望在《唐代交通圖考》指出:
當時,東線以江淮地區爲主,曹操和孫權形成對峙局面,西線包括關中、漢中和巴蜀等地區,各路軍閥控制着這些地區,曹操一時難以得手,因此,他只能從中線對荊州突破。曹操通過征服劉表,奪取水陸交通的控制權,爲將來奪取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率領少數精騎在白狼山(今遼寧朝陽市凌源東南)斬殺烏桓首領蹋頓,降服胡漢軍民二十餘萬。
次年,曹操和劉表在南陽郡互撕,曹操爲什麼在北方稍安之後急於對荊州下手呢?

上圖_ 三國荊州版圖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劉表麾下的張繡降而復叛,在宛城擊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盡沒,驍將典韋戰死,曹操遭遇喪子折將之辱。由此可見,劉表和袁紹有了良性互動,是曹操稱霸之路上的絆腳石。

上圖_ 袁紹(?-202年),字本初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乘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死磕之際,在汝南興風作浪,斬殺曹將蔡陽。次年,從官渡之戰中脫身的曹操,親自率軍痛扁劉備。兵微將寡的劉備只得投靠劉表,屯駐新野。荊州儼然成了倒曹派的庇護所。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上清剿殘袁勢力。劉備藉機進兵,在距許昌一步之遙的葉縣,遭到夏侯惇組織的反擊。劉備詐退,在博望坡大敗曹軍。此後的五年間,劉表和劉備在荊州對許昌構成了實質威脅,曹操必須除之而後快。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荀彧爲曹操規劃了爭霸線路圖:“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最後“南臨荊州”,便可“天下大定。”荊州的劉表和劉備表面上聯手對抗曹操,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實質上,劉備立足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劉表心中不悅,“陰御之”。二劉之間的猜忌,爲曹操出兵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圖_ 荊州各郡劃分圖

上圖_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
古代的人口意味着生產力。西漢時期,荊州經濟異軍突起,其中南陽郡是當時的經濟首都。漢末,中原戰火遍地,唯“荊州獨全”。在劉表治理下,“荊州豐樂,國未有寡”。河內、河東、汝南等地流民紛紛湧入荊州,僅僅關中“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曹操得到荊州,能夠迅速擴充自身的經濟實力。

上圖_ 南襄夾道 地形

上圖_ 古代 荊襄古道 示意圖
“古代中國之疆域以黃河、長江流域爲主體,而中隔秦嶺、伏牛、桐柏、大別諸山脈,使南北交通侷限於東西中三主線。西線由關中越秦嶺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東線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長江下游之吳越。中線由關中東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郡,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陽,復南循漢水至長江中游之荊楚。”
以這條中線爲基準,東北經“三鴉道”可趨中原腹地洛陽,東南經“義陽三關”直抵江漢重鎮武漢,南下控扼長江和漢江水道,威脅湖廣,西行溯江逆襲巴蜀,西北出武關,沿“藍武道”,至關中藍田,古時有“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的說法。荊州的陸路交通顯然是全國不可或缺的樞紐。而長江和漢江的航運優勢,將漢中盆地、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緊密聯繫在一起。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起兵征討荊州,八月,劉表病死。他的二兒子劉琮在世家大族的脅迫下,舉州投降。劉備倉皇出逃,投奔劉琦。孫權惶恐不安,進退兩難。曹操入主荊州,在戰略上取得了主動權,這不過是三國爭鋒的起點而已,一場更大的危機正在醞釀。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
【1】班固 《漢書》
【2】范曄 《後漢書》
【3】陳壽 《三國志》
【4】王慧 東晉南朝荊州軍事地理研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