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铅山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自唐开元年科举制始至清嘉庆14年的千余年间,江西出了28位新科状元,其中从铅山走出的就有3位。

在铅山就流传“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留下“一门九进士”佳话的赵士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赵氏家族在宋代的影响也是久远的。

赵士礽,字城甫,江西铅山县永平镇人,生于北宋元祐年间,系赵宋皇族后裔,官至太傅。子八人,皆相继擢第,或从荐辟。故号所居里曰:丛桂。并留下了“一门九进士”的佳话。

赵士礽明明可以靠显赫家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却偏要和天下儒生“抢功名”,且在大观元年(1107)参加“锁厅试”,名列第一,授从仕郎,年仅20岁。

更让人称赞的是,赵士礽的八个儿子全都才华横溢,其中六人考上了进士或赐进士出身,有孙子三人考上进士,后代又有多人陆续考上进士。时称“一门九进士”。

这里略说一下赵士礽的出身。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传位于三子赵恒(宋真宗),其长子赵元佐被封为汉恭宪王,元佐的长子赵允升封平阳郡王,允升第四子赵宗悌封东阳郡王,宗悌的后代再无人获得敇封,其中一位名叫赵仲硕的儿子迁移到当时的铅山县城永平定居,仲硕生有五子,最小的儿子叫赵士礽。

迁居到永平的赵家虽然已经不再获得朝庭的敇封,他们想要步入仕途也得跟普通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他们仍然是皇族血统,从赵士礽到先祖皇帝宋真宗,中间也只隔了元、允、宗、仲四代,他们也一直以此为骄傲,在地方上也以皇族后裔自居。

在铅山老家,他们也是德义的表率,不但从不借势皇族后裔横行乡里,反而广积善缘,见好事便做,遇困难即帮,获得了百姓无比的爱戴。

其三子赵不逷立兼济仓,谷贱时买入,待谷青黄不接价涨时,不赚钱平价卖给百姓,以此救济民众,可见赵氏一门心系百姓是家道传承。

赵士礽不遗余力推崇教育,其四子赵不迁在永平建有赵氏藏书楼,曾保存有一万五千七百多册古籍。

古代私家藏书楼是私有和封闭的。如著名的天一阁是封闭的,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有“外姓人不得入阁”的阁规,直到建阁107年后的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名满四海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才得到准许,成为入阁的第一位外姓人。

可是赵不迁的藏书楼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位赵进士建造书楼的初衷便是向社会免费开放,供普通百姓阅览,惠泽寒门学子,教化乡亲百姓。

其“楼设几席,便民阅览”,这与现在面向全民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的精神如出一辙。

免费开放的赵家书楼使得铅山人民更加知书达礼,全民得到了教育与教化,永平镇受到的影响最大。

打那后到清朝科举制度结束,仅永平一镇就有22位学子高中进士,贡生举人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至今人们提到“一门九进士”,还是充满了自豪和崇敬之感。

看过这篇文章

你知道一门九进士的来历了吗

编者:铅山人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