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不是咖啡,而是資本的眼淚。

今年4月初,有“中國星巴克”之稱的連鎖咖啡店瑞幸咖啡因自曝銷售數據造假,股價一天暴跌84%,被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停牌,股民只剩下帳戶上慘痛的損失。

前幾日,瑞幸又收到納斯達克要求退市的書面通知。瑞幸自己固然死不足惜,但是可恨的是,它透支了中國企業的信用,拉上中國企業一起承擔造假的後果。未來中國企業的赴美上市前程,將風雨如晦,電閃雷鳴。

▲瑞幸上市

這場橫跨全球兩大經濟體的咖啡騙局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目前瑞幸坦承造假的部分主要圍繞在“門店銷售數字”方面,也就是透過捏造各項細部數據隱藏了門店實際虧損近30%的事實,堆疊出線下門店實現盈利的假象,藉此在資本市場中攫取更多的投資。

這讓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國際戰爭,當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高句麗爲了對抗唐朝和新羅,就極力拉攏日本。爲此,兩國通過對戰績的造假,營造出唐軍不堪一擊的假象,誘使日本儘早出兵。而日本在假象的誘惑下,決定出兵參戰,結果全部海陸軍部隊在白村江被唐軍全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一、東亞戰雲密佈

公元7世紀,中國正處於大唐盛世。

唐朝統治者的國際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以唐王朝爲中心的國際關係體制,創造一個適應這種體制的國際環境。

不過,朝鮮半島上有個叫高句麗的國家,總讓人睡不安穩。早在隋朝統一中國之時,高句麗就一邊賴在屬於中國領土的遼東不走,一邊不斷地向南進攻朝鮮半島上的另外兩個國家——百濟和新羅,赤裸裸地蔑視隋朝與這兩個國家的君臣關係,直接向隋朝的國際秩序挑戰。所以,隋朝要傾舉國之兵征伐高句麗,隋煬帝在出師時曾宣佈征伐的理由:“高麗高元,虧損藩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

不過,隋朝征伐高句麗,不僅沒有滅掉對手,反而還因爲勞民傷財把自己給拖死了。取隋朝而代之的唐朝,也同樣視高句麗爲頭號威脅。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此次東征重創高句麗,佔領了高句麗10座城池,累計獲得高句麗6萬戶、18萬口。但是,唐朝雖然收復了遼東,卻未能徹底滅亡高句麗。這成爲唐太宗的一塊心病,他曾對李靖說,“公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惟高麗未服,亦有意乎?”這說明高句麗成爲唐太宗要建立完整的國際關係秩序的唯一障礙。

唐太宗未能徹底征服高句麗,使得百濟認爲,唐朝會跟隋朝一樣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百濟知道,在唐朝的天下秩序中,朝鮮半島上的三國都應該是它的附屬國,百濟如果要吞併新羅,就必然會引來唐朝的武力干涉。因此,百濟選擇了與高句麗建立同盟關係,以高句麗爲北部屏障,從而可以放手進攻新羅。

651年,唐朝嚴厲警告百濟,敢動我小弟,我一定砍死你。不過,百濟此時鐵了心要跟唐朝作對,655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靺鞨大舉進攻新羅,攻佔新羅三十餘城。百濟的所作所爲,迫使唐朝重新進軍朝鮮半島。

面對唐朝巨大的軍事壓力,百濟和高句麗都覺得應該再找個幫手,於是,它們把目光投向了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的日本。

高句麗和百濟拿過一根筷子給日本:“你折它試試看”。

日本輕而易舉的就折斷了。

高句麗和百濟又拿了三根筷子給日本:“你再折它們試試看”。

日本憋紅了臉也沒折斷。

高句麗和百濟,“看到沒有,我們就像這三根筷子,如果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敗,而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會像捆緊的筷子,力量纔會強大。”

日本:“吆西吆西”。

日本自大化革新以來,中央在與地方豪族的鬥爭中取得優勢,但國內矛盾依然相當尖銳。天皇政府也希望通過積極介入朝鮮事務,一方面謀取通向大陸的橋頭堡,一方面加強其中央權威。因此,日本開始與高句麗和百濟眉來眼去,積極整軍備戰。

就這樣,朝鮮半島上的國際戰爭一觸即發。

二、朝鮮烽煙再起

百濟本來以爲,有高句麗幫它在北邊擋着唐軍,自己就可以有恃無恐的進攻新羅。但是它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出動水軍跨海攻擊,打它一個措手不及。

唐太宗早就對新羅使者說過,“百濟恃海,不修戎械,我以舟師數萬襲之。”這個戰略構想被唐高宗繼承,660年,唐高宗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從成山渡海進擊百濟。由於百濟毫無防備,唐軍大勝,殺百濟軍一萬餘人,攻陷百濟首都泗沘,並在百濟設置了熊津等五個都督府。百濟義慈王和兒子被帶到中國洛陽,而另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百濟的失陷,使得高句麗的南線完全暴露在唐朝、新羅聯軍的刀尖之上,加上北線唐軍的步步緊逼,高句麗已經接近崩潰。而在百濟內部,一些貴族也在積極開展百濟復國運動,他們率衆據守周留城,抗擊唐軍,同時計劃將流亡日本的百濟王子扶余豐立爲新的國王。

此時,高句麗和百濟貴族將日本當成了救命稻草。當時的日本,也因爲不願意接受中國的冊封,謀求與唐朝的平等地位,從而引起了唐朝的警覺,並在出征百濟的前一年就扣押了日本在長安的使節。這說明,唐朝已經將日本視爲敵對國家。

▲齊明天皇影視劇形象與畫像

660年10月,百濟貴族鬼室福信還派人將一百多名唐朝俘虜送往日本,請求日本出兵增援。已經67歲高齡的日本女王齊明天皇同意了鬼室福信的請求,一邊幫助扶余豐攜5000軍隊從日本回百濟,一邊將整個宮廷移到難波,在那裏設置大本營,整軍備戰。因爲日本此前從未有過大規模向海外出兵的經驗,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徵調士兵、建造戰船、儲備軍糧。

不料,齊明天皇因爲年事已高,次年就去世了。這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她的兒子天智天皇繼位,一上臺就宣佈停止戰爭準備。

這是爲什麼呢?原來,唐朝在攻佔百濟後,立即將扣押的日本使者伊吉博德釋放回國,讓他向日本傳遞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很可能是在向日本傳遞友善的意思,爭取日本站到唐朝這一邊。這些信息對於日本最高決策的改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總之,天智天皇暫停了軍事介入的計劃,只是暗中向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輸送軍事物資,支援他們長期抵抗唐朝,讓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進一步將戰火燒到日本本土。

三、日本火中取栗

大家都知道,火中取栗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爲。很可能你慄沒有取到,自己還進了重症病房。

但如果讓你在一個快要熄滅的小火中取栗,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手。只要冒着最低的風險,就能取得最大的收益,這樣的誘惑對於人類來說是難以抵抗的。

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日本軍隊能夠跨海而來,助他們一臂之力。不料,日本只是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卻不發一兵一卒。這種拖延戰術,使得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他們開始爲日本營造一個己方節節取勝,唐軍節節敗退的假象,661年12月,高句麗使者告訴日本,“惟十二月,於高麗國極寒極淚凍。故唐軍雲車,衝輣鼓鉦吼然。高麗士率膽勇雄壯,故更取唐二壘,唯有二塞,亦備夜取之計。唐兵抱膝而哭。銳鈍力竭而不能拔,噬臍之恥非此而何。”把唐軍說的不但不堪一擊,而且打敗了仗就哭鼻子。

日本不知道的事實是,當時唐軍大將蘇定芳一路殺到平壤城下,斬敵三萬。

663年2月,百濟反抗勢力“佐平福信上送唐俘績守言等”來日本,向日本展示唐軍的無能,以及百濟反抗勢力的英勇善戰。

日本不知道的事實是,當時百濟反抗勢力內部出現了內訌,扶余豐藉故處死了鬼室福信,百濟的復國力量就此被嚴重削弱。

除了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聯合忽悠日本,想把日本儘早拖下水,日本軍隊內部也誇大其詞,虛報戰績,藉此邀功請賞。662年,“是月。唐人。新羅人伐高麗。々々乞救國家。仍遣軍將據疏留城。由是唐人不得略其南堺。新羅不獲輸其西壘。”日軍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回百濟,根本就沒有登陸參與對唐朝、新羅聯軍的作戰,卻編造出自己在朝鮮半島的輝煌戰績,最後讓天皇產生了幻想,“蓋高麗破而屬日本乎。”

在這一連串的假象中,天智天皇終於按捺不住了,決定向朝鮮半島大規模“投資”。他認爲此時唐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又是能征善戰的盟友,自己現在出兵,既能輕輕鬆鬆打敗唐軍,又能佔領唐朝的盟國新羅的領土,從此就能在朝鮮半島站穩腳跟,並向大陸擴張自己的勢力。如果出兵晚了,高句麗和百濟反抗勢力馬上就取得了勝利,那麼自己啥好處都別想得到,以後就世世代代龜縮在這幾個小島上吧。

663年3月,天智天皇派遣兩萬七千人的大軍,分成三個軍團前往支援百濟。8月,唐朝水軍與日本水軍在白村江展開激戰。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雙方的戰船都是170艘。而唐朝記錄日本的戰船數量爲四百,新羅記錄日本的戰船數量上千。總之,當時日本的戰船數量肯定比唐朝多。不過,唐朝水軍的船隻較爲堅固,武器裝備也較爲優良。

白村江之戰,日本水軍全軍覆沒。《舊唐書》中記載,“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衆大潰。”《日本書紀》則記載的更爲詳細一些,“大唐軍將率戰船一百七十艘,陣列於白江村。戊申,日本船師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己申,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天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衆,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是時,百濟王豐璋與數人乘船逃去高麗。”

這個時候,天智天皇才反應過來,自己被兩個盟友虛假的“門店銷售數字”騙的差點傾家蕩產。

四、後續

戰後,天智天皇痛定思痛,徹底放棄了向大陸擴張的念頭,開始全面向大唐學習,並參照《唐令》頒佈了《近江令》,使日本走向法制化的道路,在日本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唐朝還主動示好,派使者郭務悰送回了被俘虜的日軍一萬四千人,顯示了一個大國的開闊氣象。天智天皇逝世後,郭務悰還表示哀悼,日本政府也回贈了他大批禮物。至此,兩國間因爲白村江之戰而嚴重受損的關係基本已經修復,新天皇天武天皇也積極主導建設律令制國家,開啓了日本此後的“唐風文化”時代。

▲白村江之戰

至於高句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668年,唐軍南北兩線發動最後攻勢,高句麗滅亡。流亡高句麗的百濟王子扶余豐又爲唐軍所俘,流放至江南,後來不知所終。

在這場國際戰爭中,可能最大的贏家就是新羅了。它跟在唐軍後面,佔領了高句麗和百濟的土地,統一了朝鮮半島。雖然唐朝制定朝鮮半島政策的出發點是“分而治之”,維持三個王國彼此獨立的狀態。但現在新羅羽翼已豐,堅決抵制唐朝對朝鮮半島的安排,爲此不惜與唐朝一戰。

好在新羅完全統一朝鮮半島後,沒有像高句麗那樣顯示出勃勃野心和擴張慾望,而是努力緩和與唐朝的關係,融入唐朝的國際體制之中,儘量維護唐朝的大國面子。而唐朝也審時度勢,不再堅持原有的朝鮮半島政策,而是利用新羅來維持唐朝對東亞世界的強大影響力。於是,在經歷了上百年的動盪後,東亞世界的局勢終於穩定下來。

參考資料:

1、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2、舍人親王《日本書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3、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1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