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福貴表示,中國詩歌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波峯浪谷淘洗出無數經典,流轉到20世紀爲之一變,現當代詩歌雖說只佔十分之一,但是都爲詩歌史上的新經典。傳統上,無論是中國古典詩詞,還是中國現當代詩歌,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都已經是一種“歷史流傳物”,需要予以合理闡釋才能激活它們的價值。

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召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界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撰寫《中國名詩三百首》正式出版。(資料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君榮)近日,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召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界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撰寫《中國名詩三百首》正式出版。該書精選中國文學史上305首經典詩歌(廣義的詩歌概念,包括部分詞和散曲小令),予以詳細註釋和獨到鑑賞,旨在發掘中國詩歌的境界之美和技藝之精。

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學史和詩歌選本都不自覺地分爲兩橛,即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現當代詩歌分疆而治。這無疑加大了二者之間的鴻溝,不利於進行古今的融會貫通。《中國名詩三百首》明確將中國現當代詩歌與中國古典詩詞選在一編,不僅體現了中國詩歌史的完整性,而且有利於觀中國詩歌古今演變的大勢。雖然一個選本難以徹底解決古今貫通這個宏大的問題,但是這一嘗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古今貫通的意識不止體現在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現當代詩歌的同臺共震上,而且滲透在對各個時段的詩歌選析中。本書所選詩歌都立足於對當代人格的養成和當代文化事業的建設,是對中國詩情畫意傳統的現代傳承與創新發展。

傳統上,無論是中國古典詩詞,還是中國現當代詩歌,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都已經是一種“歷史流傳物”,需要予以合理闡釋才能激活它們的價值。而如何闡釋,需要一定的視野。對此,《中國名詩三百首》的主編具有明顯的理論自覺:“在我們看來,這應是一種穿越古今而找尋中華民族詩性思維特質的探詢意識。的確,‘通古今之變’而在浩如煙海的中華詩詞作品中精選出‘三百首’,其中包括跨越‘五千年’傳統文化與‘一百年’現代文化鮮明對峙的歷史界限。”本書將中國傳統詩詞與中國現當代詩歌貫通選析,正是這一探詢意識的直觀體現。

中國文學界對於普及與提高做過很好的探討,許多學術大家都非常重視普及性讀物的編寫,如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馬茂元的《唐詩選》、錢鍾書的《宋詩選注》、餘冠英的《漢魏六朝詩選》等,都成爲了經典選本,影響了幾代人。本次編寫《中國名詩三百首》的作者,包括主編韓經太,以及各時段撰寫者趙敏俐(先秦兩漢)、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葛曉音(隋唐五代)、莫礪鋒(兩宋)、張晶(遼金元)、左東嶺(明代)、蔣寅(清代)、張富貴(現當代),他們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研究成果卓碩,獲得了全國同行的認可。

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表示,中華文化是一種特具詩性精神的文化。從出土器物所呈現的大約距今8000年前的“賈湖骨笛”所喚起的鶴鳴樂聲之遠古想象,自然而然地聯繫到莊子《齊物論》作爲開篇引論而由“地籟衆竅”“人籟比竹”昇華到“天籟”之“吹萬不同”的藝術哲思,同時又經過“大音希聲”的原創命題而跟隨先哲老子把解釋天地萬物的祕密隱藏進“衆妙之門”,所有這一切關乎民族文化初心的探尋體驗,都具有詩性哲思的神理與韻味。初心如斯,進境無極,直覺美感的高度形象思維,每每隱喻着關乎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無論是專家解讀,還是讀者閱讀,自可盡情體味徜徉兩端的無盡之妙。以是,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新“詩三百”的詩美世界在你面前徐徐展開……

北京大學博雅講習教授葛曉音表示,從中國兩千多年積累的詩詞中選出三百首名作,就像試圖以幾勺水映照出浩瀚的大海,需要有面對爭議的勇氣。或許每位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名詩標準,但這一本《中國名詩三百首》還是力求從中找到最大的公約數。因爲在中國這個詩的國度裏,歷朝歷代都產生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經過歷史的自然選擇,那些千年以來始終留存在民族記憶之中的精品,便成爲家喻戶曉的經典。而經典的詩歌總能引起大衆的共鳴,在不同時代給人以新的啓迪。所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蘊的美感也需要一代代學者不斷深入地解讀和闡發。倘若編者和賞析者的努力能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期待,那就是這本選集的大幸了。

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莫礪鋒表示,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正能量,主要見於記載先民思想的歷代典籍,所以我們要閱讀經典。由於中華文化在整體上帶有詩性特徵,古典詩歌便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最便捷的渠道,所以我們要閱讀古詩。歷代的古典詩歌浩如煙海難以通讀,所以人們要編輯詩選。歷史上最受讀者歡迎的兩種詩選是《詩三百》和《唐詩三百首》,所以我們循例編選了《新編詩三百》。廣大讀者是評判選本質量的最高裁判,所以我們的編選宗旨是強調讀者本位。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首都師範大學燕京講習教授趙敏俐表示,中華民族是富有詩意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從開口說話的那天起,就開始了詩的歌唱。詩記錄了他們甜酸苦辣的生活,也寄託了他們喜怒哀樂的情感。誦讀優美的古代詩詞,會陶冶我們的情操,淨化心靈。讓我們多讀詩,讀好詩,摒棄假惡醜,追求真善美,創造富有詩意的理想生活。

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錢志熙表示,“詩三百”不僅是古老的詩歌經典,同時也是古老且不斷更新的選詩傳統。本書是“詩三百”這一經典的選詩方式的最新實踐。它是在三千年的中國詩歌全史中,選出這三百首,不僅貫穿古今,同時打通新舊。我們不能說這就是三千年中最好的三百首,但它的確是各個詩歌發展階段、各種詩體的精華。其璀璨何只如照海之明珠,耀空之明星?九位專業學者將自己多年來含英咀華之所得真誠地奉獻給廣大讀者,各具眼光,各見身手,精彩紛呈,集中反映他們在各自的詩歌史研究中新的成果。

中國傳媒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晶表示,《中國名詩三百首》紹“詩三百”之精義,選數千年之經典。通古今於一脈,寫中華之輝光。持國人之情性,見時代之精神。或浩歌激烈,或情韻雋永。雖氣運推移,文質迭尚;而衆妙華實,鹹臻厥美。作爲編選者之一,忝爲諸家。雖無多建樹,亦頗知甘苦。“名詩三百”非狹義之體,乃諸體紛呈。詞、曲盡入其選,顯通變之正途。古、近代之名篇,皆華夏之瑰寶;現當代之佳什,尤可視爲時代之精魂!所選雖爲舊作,選家則是慧眼淘金。酌前修之詩海,搴中華之詞林。有斯一集,盡得文心!

首都師範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左東嶺表示,明代詩歌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記錄了那一代文人的生存狀態與喜歡怒哀樂,成爲後人瞭解那一時代的精神窗口。尤其是明代的性靈詩歌作品,以其輕快幽默與充滿靈性智慧的特點,至今仍不失爲審美的精品。

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蔣寅表示,從孔子刪定《詩三百》,《三百篇》就成了收納最美詩篇的月光寶盒,《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清詩三百首》……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張燦爛的名片。每個時代都有引以自豪的詩人和詩篇,每個時代也造就了自己的詩歌經典。21世紀的《中國名詩300首》也是這樣一種傳承。

吉林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福貴表示,中國詩歌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波峯浪谷淘洗出無數經典,流轉到20世紀爲之一變,現當代詩歌雖說只佔十分之一,但是都爲詩歌史上的新經典。其中既可看到傳統詩歌的流脈,又可預示未來詩歌的輝煌。這些新詩的經典價值已經爲時間所證明,而讀者的閱讀就是經典化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