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法家思想,理解成現代的法治社會,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代的法家思想,不光今天不適用,即便在古代,它很快也表現出了弊端,並非哪個人強行阻止了法家思想的傳播。雖然秦王朝靠法家思想崛起,但是,如果我們把法家思想當作靈丹妙藥,那簡直就是笑話。


中國近代的沒落,也不僅僅是儒家思想的問題,而是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大環境,顛覆了原有的社會秩序,中國被迫走向推倒重建。

法家思想等於今天的法治社會嗎?

我們別被“法”字迷惑,認爲法家就等於法制,二者雖然有相同之處,但是核心內涵截然不同。

1.法家思想的內核

法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幹掉封建等級社會,建立以皇權爲核心的帝制社會。它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①推翻西周分封制結構


法家思想誕生的基礎,就是對封建等級社會的徹底反思,是諸子百家思想流派的一種。因此,它從一開始就是基於對西周分封制的弊端,一次徹底的否定。

法家認爲,分封制導致了卿大夫特權階級,是他們阻礙了國家意志的集中。所以法家發對儒家的修補術,主張推倒重建,打破分封帶來的等級社會,實行“編戶齊民”。

②建立以皇權獨裁政治結構

在法家思想中,全社會只有一個特權階級,即皇帝(王)。它主張中央集權和皇權獨裁,不允許其它任何特權階級的存在。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皇帝的命令也代表國家意志。所以,法家的法,其實就是以皇權利益爲中心的維護體系。

③以法律維護皇權利益


易中天先生在概括法家思想時說,法家有兩面三刀,所謂兩面就是“賞罰”二柄,所謂三刀就是“勢術法”三個工具。

勢,是指皇帝通過權勢,建立起來的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術,是指皇帝駕馭臣下的手段和方式;法,是指按皇帝意志建立起來的社會運行規則。

可見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打破封建結構,建立皇權獨裁,併爲此服務。

2.法家之“法”,與今“法”差異

①目的性不一樣

法家只爲一個人服務,今天的法治社會,是爲了全社會的公平,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爲出發點。這二者在立法基礎上,存在天壤之別。


②制定主體不一樣

法家的法就像橡皮泥,其立法過程缺乏嚴肅性,一切以皇帝的利益,甚至喜好爲出發點,隨意更改,且對皇帝無效。

西漢酷吏減宣就說過:古代法律怎麼來的?不就是王說的話嘛,所以皇帝的話就是法律。

我們發現,古代的官員執法,或多或少都有奉承皇帝意志的成分,往往因此曲解法律。當皇帝的命令與完全相左,甚至皇帝違法時,法律立即失效。

現代法律有專門的立法機構和程序,真正確保了法大於人,跟法家的法不可同日而語。

③執行主體不一樣


同樣,現代的法律有專門的執法機構,且保持相對獨立性。古代社會不是這樣,官員一人身兼公檢法,甚至還具有司法解釋權。

3.法家之法不符合歷史潮流

由此可見,法家之法完全與現代法律精神背道而馳。這種所謂的法治,怎麼可能代表歷史的潮流,與現代法制社會相提並論?

法家之法,締造的是帝制結構社會,它不可能適應現代的要求。不光如此,法家還提出“賤民”、“愚民”、“殘民”的思想,嚴重損害了社會基層普通民衆的利益。這就是秦法爲何最終毀了秦王朝的重要原因,他不光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也不適應帝制社會的發展要求。

法家思想爲何能造就強大的秦朝?


有人可能要問,以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國,爲何能那麼強大,併兼並了六國呢?

說法家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是向前看的歷史觀,如果向後審視,法家思想所締造的政治結構,當然要比封建制結構先進得多。

西周爲何走向天下大亂的格局,就是因爲分封制的等級結構社會出了問題,法家思想所架構的政治生態,就是對封建制的推翻重建,其先進性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①消除了等級特權階級

分封制下,每個人的身份是固化的,如果你是平民,你一輩子都沒有政治權利,如果你是奴隸,你連人生自由都沒有,而且你的後代也是如此。而貴族階級天生就是特權人物,全社會都圍繞特權階級服務,哪怕他們都是飯桶。


法家思想幹掉了這個特權階級,意義重大。

②減輕了人民負擔

隨着特權階級的覆滅,對普通民衆來說,等於沒有了盤剝自己的婆婆,人民只需要對中央政權負責,避免了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毫無疑問,老百姓負擔的減輕,是社會生產力解放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③創造了更公平的社會機制

法家思想構造的社會,除了皇帝,都叫“編戶齊民”,所有人(除了奴隸)都具有相同的政治權利,都有出仕的機會。比如秦國,以軍功爵爲標準,想做官想升遷,一切看軍功,從而激發了秦人的戰鬥力。

秦國的官員們不像六國,六國還停留在世襲階段,秦國就已經進入論功、比才學的階段。其先進性不言而喻。


當然秦國的法治還有其它很多優勢,不一一列舉,這就是秦國強大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法家思想,它既具有相對於封建制的優勢,又不具備現代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與前面比,它是先進的,與後面比,它又是落後的。

我國近代落後是儒家思想的問題嗎?

回到題幹,假如我國一直用法家思想治國,拋棄儒家思想,我們會在近代落後嗎?答案其實基本清晰了。

1.法家思想與近代國際社會相比,沒有先進性

這一點,前面已經闡述,不再贅述。

2.儒家思想不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

首先我們得承認,儒家思想是維護帝制統治結構的工具,因此它要對近代社會的落後,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次,我們要看到儒家思想的發展,也有其積極意義。儒家思想包含三個層面:一是維護等級社會上下尊卑的工具;二是融合社會各階級矛盾的有效手段;三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進步階梯。

在這三個“功能模塊”中,各有利弊,我們不能因爲狹隘的西方進步論,否定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時至今日,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國都得到了廣泛的學習和推崇,這就說明,它的正面意義要遠大於負面作用。

其實任何一個思想,都存在與時俱進的變更狀態,否則就會被淘汰,比如法家。儒家思想誕生之初,夫子企圖以它實現對西周制度的修復和迴歸,結果失敗了。而後來的新儒學,則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被統治階級所推崇。

時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精髓,依然發揮着巨大作用,比如孝道,你能說過時了嗎?我們可以拋棄孝道的某些不合時代潮流的做法,但是精神內涵永存。比如忠,我們可以拋棄落後的封建愚忠,但是忠於民族、忠於國家,甚至爲人的忠信思想永遠不能背棄。


3.農業文明落後於工業文明,是我國近代落後的根源

其實近代社會中國的落後,不是那個思想所導致,而是環境使然。中國是典型的農業文明社會,它是工業文明發達之前,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由此我們才誕生了,以農業文明爲基調的諸子百家思想。

物極必反,當一種模式發展到極致,必然會帶來內部變革和外部威脅。當更先進的工業文明,敲開精緻的農業文明之時,我們才發現另一片天空。

哲學家分析認爲,無論是遊牧文明,還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決定它的是自然結構條件,而不是思想。相反,是某一種文明,決定了思想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三大原生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從人類社會誕生起,它就已經賦予了中國締造人類農業文明的使命。所以,當工業文明到來時,我們肯定會顯現出侷促,甚至產生極端的自我否定。


可是我們又發現,工業文明也僅僅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接着信息時代到來,後面智能時代又來到。這些眼花繚亂的變化,必然會促進新思想的誕生。

所以,不要搞反了邏輯關係,儒家思想不是我國近代落後的根源,把法家思想當做救世工具,既沒弄清楚法家思想的本質,有沒看懂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更應該有理由堅信,我們締造的思想文明,讓我們比任何一個國家更具優勢,去迎接新一輪的人類社會大變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