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由于各种改革运动,也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臣,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等。其中李鸿章则又被后人誉为“东方脾斯麦”,他为大清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慈禧也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在天津教案事件中,他率领大军向西北进发,开启了他人生最为辉煌的二十五年。

当时的他四十七岁,在这之前早已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三十九岁时,他坐上了总督的位置,在段不短的时间里,他先后被授予伯爵、太子太保、大学士的职位。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正坐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为了朝廷,他亲自领兵,平定叛乱。

出征过程中,由于朝廷下达了调军令,于是他立刻又率兵回京畿附近,经过一番备战,做好了随时能与法军战斗的准备。事件渐渐归于平静以后,两江总督遭到了歹人的暗杀,这场暗杀立刻就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其牵连也是甚广。从部队到民间、从朝廷到地方甚至在外国天主教派中都存在了许多十分敏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大爆炸迫使朝廷命曾国藩早日走马上任两广总督的职位。

但是直隶总督的位置也就因此而空闲了出来,李鸿章便顺理成章地接替上了老师曾国藩的位置。一九六八年,他正式接替了老师的位置,这是第二次接替曾国藩了。他来到天津,专门去曾国藩的府上拜见了他。

他们两人已经是多年的亲密师生关系,因此对于李鸿章的性格曾国藩早已完全了如指掌了。见李鸿章在这段时间里急忙寻他,也不等李鸿章开口,就先问他:“现在你到天津来,你的存在就已经成了大清外交的关键所在。不过,现如今我国的国力确实是大不如从前,外国人们都虎视眈眈地顶着我们国家呢,即使是你犯下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因为蝴蝶效应而成为大局致命的因素。以后你也免不了要和外国人打交道,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吗?”

李鸿章见老师开门见山便说这件事,心中也是大喜,说道:“学生这次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啊!”曾国藩微笑点头道:“既然你已经来了,那肯定不是没有任何打算的来的,你就将你心中所想说出来给我听听吧。”李鸿章接口道:“其实我心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就是觉得我和他们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管他们干什么,我都打痞子腔罢了。”“痞子腔”指的是油嘴滑舌的意思。

曾国藩闻言也并未立刻接下去,只是思索片刻,才开口道:“我不懂你要如何打痞子腔,现在你能不能先对我打一个看看?”李鸿章也思索了一下,发现不对劲,就立刻对曾国藩道歉道:“学生只是信口胡说的,还望老师指教。”

看着自己的得意弟子,又过了许久他才道:“在我看来,你和他们接触的时候还是要坦诚一点,我觉得外国人其实也是讲诚信的。况且圣人曾说过,忠义诚信是可以在蛮荒时代推行的东西,这句话总归是对的。如果背后没有强大实力的支撑,不管你表面上这么装腔作势,一旦叫人看穿,那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因此倒不如就互相坦诚地相处,尽管这样做我们不能从外国人那里占到什么便宜,但是也不会叫他们占了我们的便宜。”

得到了曾国藩的教导以后,李鸿章也是豁然大悟,连忙答应道:“老师说的对,学生以后必定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办事。”这段他与曾国藩交谈的记录是在他年老时期讲述给下属的,而他的下属又将其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收录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通过这段对话,也引起了后人对他们不同的评价,其中有人觉得李鸿章在人品等方面是远比不上他老师的,但也有人觉得李鸿章的圆滑贯通是高于其师的,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

李鸿章也曾经对他的下属表示过自己的反思:“在老师那里得到了教训,面子上其实真的是过不去的。不过再静下心仔细思考一下老师当时对我说的话,就觉得老师说的话的确是十分有深意的。所以后来我在和英、法、俄等国家交涉的时候,总是讲究着老师教导我的一个‘诚’字,后来这也真的如老师所说,是明智之举,有时候甚至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古人说‘可以践行终身’,确实如此,如果不是老师将我从迷途中拉回,我还不知道要犯多少错误呢!指不定就做出什么误国误民的事情,却不自知了。”

不管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国之栋梁,他们的思想的深度也并非是寻常人就能够琢磨透的。如果当初没有这两位精明强大的政治家一直在与洋人苦苦交涉,恐怕清朝依凭着自己的实力也是无法支持五十年的,早早地就被列强们给瓜分去了,历史可能就又是另外一幅面貌了。

但是李鸿章在临终前曾写下了一首《临终诗》,诗中的内容也表明了他们自己心里其实都是清楚的,不论做出怎样的努力,付出怎样的汗水,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无论是谁来恐怕都是无力回天的,大清最后是注定要走向灭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