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詩人的國度,古時候上至豪門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能吟詠幾句,上古時的《詩經》,就是當時老百姓的口頭創作。雖然唐詩宋詞的時代離我們已經遠了,但觀望時其字裏行間的光芒依舊璀璨奪目。而這其中有的詩人只憑一首著名的詩歌便千古留名。因一首詩而流芳千古,並非說這人一生只寫一首詩,而是他或她寫的詩,只有很少的一兩首被流傳下來,而且流芳千古,這樣的詩人當然是有的。
第一個,自然是有着“孤篇蓋全唐”之譽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約647— 約730),字、號不詳,初唐詩人,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合稱“吳中四士”。其《春江花月夜》詩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全詩以月爲主體,以江爲場景,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圖,語言優美,想象奇特,意境空明,如音樂般宛轉悠揚,如國畫般清澈乾淨,被後人狂贊爲“孤篇蓋全唐”。值得說明的是,張若虛一生傳下來的只有兩首詩,一是《春江花月夜》,一是《代答閨夢還》。
《代答閨夢還》原文: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第二個是人人都熟知的,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字雲友,又名夢屏,南宋詩人,大約生活在宋孝宗在位期間,約公元1163年到1189年間。他看到那些南度而來的宋朝上下紙醉金迷,便在旅舍的牆壁上題下這首“牆頭詩”,不想一題成名,千古流芳。
第三個應該是曹松的《己亥歲二首》: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 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
安史之亂後 ,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爲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 ”。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裏“封侯”之事,是有針對性的,當時鎮海 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 ,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最後兩句也成爲了千古名句。
第四個應該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此外,這首詩是寫愁的代表作。張繼也因此名傳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