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詩讓社會更美好。六一兒童節前夕,中國詩歌學會決定自今年起,每年的6月爲“中國詩歌童詩月”。這是該學會繼今年5月5日(艾青忌日)倡議每年5月爲“中國詩歌艾青月”後,面向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發起的又一次全國總動員。

“我們要拉響所有的汽笛/來迎接這個新時代的黎明/我們要鳴放二十一門禮炮/來迎接這個歲月的元首……”(艾青詩)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5月29日上午在北京與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雲新聞發佈會記者連線時表示:即將收官的首個“中國詩歌艾青月”,參與人數之多、影響之廣是始料未及的。賀敬之、瑪拉沁夫、金堅範、謝冕、吳思敬、石祥、趙麗宏等一批老中青少作家和詩人,以及我國各個民族的羣衆代表、外國學者,在深情緬懷中國詩壇泰斗艾青時,均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詩人們紛紛表示,要自覺與偉大的時代同步伐,熱愛腳下的土地,做時代的“歌手”。

“中國詩歌艾青月”發出的是詩歌回到土地、回到人民、回到母語懷抱的倡導,“中國詩歌童詩月”的發起,則是中國詩歌艾青月形成的詩歌審美的號角,再向滋養着中華民族之未來的少年兒童的童詩吹響。

“每一個詩人爲孩子寫一首童詩,每一個孩子爲父母寫一首童詩”,黃怒波說,“詩教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最早最久最獨特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詩經》是詩教最經典的詩歌總集,是影響世界的陪伴中國人成長的‘百科全書’。中國詩歌學會發起童詩‘集結令’,是成人和少年兒童之間以童詩爲媒介的相互呼應和深情對話的‘集結令’,更是詩教的秉承和發展。希望這種呼應和對話的效應,使更多的詩人與孩子一道,用‘寫’童詩的眼,發現這個世界的美,發現這個時代的美,發現中華民族的美。”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陣陣清脆的《笠翁對韻》童聲環繞和湧動在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雲新聞發佈會現場。通過與北京、上海、浙江、陝西等多地嘉賓,以及新聞媒體、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分賽區代表共百餘人的成功連線,以“雲”在場的方式,大家共同見證了童詩的美好。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在首屆“童詩中國(蘭溪)論壇”雲新聞發佈會舉行前夕,向組委會寄來了他題寫的“童詩中國(蘭溪)論壇”的墨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著作的譯者任溶溶,聽到論壇即將在浙江蘭溪舉辦的消息,喜不自禁地創作了一首童詩,在5月25日將手稿寄給了論壇組委會;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特地趕在論壇雲新聞發佈會舉辦前,自己用手機爲“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和“中國詩歌童詩月”專門錄製了一段視頻。他在視頻中動情地說,“……中國孩子是在詩歌中成長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塑造了中國和中國人……幾十年的寫作經驗告訴我,必須隨時親近詩歌,這樣會提醒我們:詩歌與孩子的成長休慼相關,詩歌與我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休慼相關……” 曹文軒教授盛讚,中國詩歌學會等主辦單位舉辦的“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和“中國詩歌童詩月”,極富有創意和歷史意義。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創建人、國際格林獎評委會委員、浙江師範大學原校長蔣風爲“中國詩歌童詩月”的啓動欣然題字,90多歲高齡的他不顧年邁,5月29日一早趕到論壇雲新聞發佈會現場參會。蔣風對蘭溪承辦“童詩中國(蘭溪)論壇”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說,蘭溪因《笠翁對韻》贏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童詩,最大的意義在於爲明天積蓄了又一代具有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的新生力量。他還風趣地向記者“透露”,自己精力不減當年的祕訣,是因爲心中永遠有童詩,所以“年輕”。

“兒童是人類偉大的史詩和草稿”,中國教育報刊總社副社長、中國教師報總編輯雷振海借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來表明舉辦“童詩中國(蘭溪)論壇”和發起“中國詩歌童詩月”的重要意義。

兼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的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蔣朗朗稱,蘭溪有着歷史悠久的詩歌土壤。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已經成爲當今不二的蒙學的教科書,就是最好最直接的見證。這是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教師報、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一致決議“童詩中國(蘭溪)論壇”落戶蘭溪的重要緣由。

中共蘭溪市委書記陳峯齊告訴記者:“當今社會需要童詩、呼喚童詩,童詩讓社會更美好。童詩中國論壇落戶蘭溪,也爲蘭溪文化旅遊與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遇。”他表示,蘭溪文旅產業要主動融合“童詩中國(蘭溪)論壇”,以論壇爲契機,撬動文旅產業的升級,尤其要結合李漁文化品牌,做好工業遺存的開發,做好詩詞文化資源的轉化和再利用,推動蘭溪經濟文化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