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孙权虽然被很多人视为守成之主,不过他的开拓的功业也很可观,以江东六郡开拓成扬州、荆州、交州三州。相对于扬州和荆州,交州位处于最南方,有荆州和扬州的屏障,虽然与益州相邻,但是交通不太方便,而东吴和蜀汉也基本上保持同盟的关系。所以交州也一直是东吴的后方。而在东吴永安六年(即公元263年),就在蜀汉被灭亡的那一年,曹魏或者说西晋就入侵到交州,和东吴进行对交州的争夺战。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西晋与东吴之间的“交州之战”。

孙权打下交州这么大一块地方,当然不是为了摆着好看,要从里面征兵,还要从里面获得经济产出以及玛瑙、珍珠、犀角、玳瑁、象牙还有孔雀等交州特有的奢侈品。另外交州地处偏远,当地人的风俗文化与中原地区不同,民风剽悍,向来对朝廷调派的地方长官不合,对东吴的统治想来缺乏认同感。这样一来东吴政权和交州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交州交阯太守孙谞曾征调交趾郡的上千的手工艺人送到首都建业;在永安六年五月,东吴的察战邓句(一说邓荀)又来到交趾郡。察战按照裴松之的注解,是东吴的一种官职;又根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以及《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的记载,察战似乎是一种专门负责征收物品、兵丁的官员。本来交趾郡民就已经对孙谞征调手工艺人的事情感到不满,这回代表征收、掠夺的察战又来到交趾郡,彻底激发了交趾郡吏民对东吴的怒火。郡吏吕兴杀死孙谞、邓句,起兵反叛东吴。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孙休遣使邓句,敕交阯太守锁送其民,发以为兵。”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谞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馀人送建业,而察战至,恐复见取,故兴等因此扇动兵民,招诱诸夷也。”
《晋书·陶璜传》:“会察战邓荀至,擅调孔雀三千头,遣送秣陵。”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是岁使察战到交阯调孔爵、大猪。(臣松之按: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

而在同年还有一个影响力更大的历史事件,即“魏灭蜀之战”。司马昭为了摆脱弑君带来的道德危机,对蜀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出征前很多人都认为伐蜀的时机未到,司马昭的目的估计也仅仅是得到汉中而已,足以建立名望了。没想到邓艾实在太给力,一举消灭蜀汉。这次战役的影响就是蜀汉被消灭,东吴失去盟友,曹魏的版图和声势进一步扩张,并且对东吴形成西、北两线钳制的形势。而且益州南中地区也划入曹魏的版图,已经能够与交州接壤。交州从原先的东吴后方成为曹魏或者西晋与东吴另一个战场的前线。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永安六年)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吕兴在交趾郡起兵,交趾郡以南被隔断的九真郡、日南郡也响应吕兴的反叛(不知道是因为与东吴隔绝还是自发的响应)。吕兴率领交州南部三郡(交趾、九真、日南)叛军向北逼近合浦郡,并且派都尉唐谱等人到益州南中地区的牂牁郡进乘县,与南中都督霍弋联系。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遣都尉唐谱等诣进乘县,因南中都督护军霍弋上表自陈。”

霍弋是守城名将霍峻的儿子,在蜀汉时期曾任庲降副贰都督,虽然是庲降都督的副手,但这个时候的庲降都督阎宇身处永安,所以南中地区的事务应该都由霍弋负责。刘禅投降之后,霍弋在抵抗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也向曹魏投降。南中地区与交州相邻,交州南部三郡发生叛乱,霍弋主动自荐,对交州展开争夺。曹魏当然也希望在东吴后方开辟一个战场。于是曹魏任命霍弋为交州刺史;任命吕兴为安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吕兴在交州孤立无援,霍弋派遣爨谷等人率军进入交州,支援吕兴。不过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吕兴就被部下李统杀死。但这并不意味着交州的局势得到控制,交州南部三郡仍然掌握在曹魏或者说西晋手中。随后就是西晋与东吴之间旷日持久的交州争夺战。
《资治通鉴·魏纪十》:“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未至,兴为其功曹李统所杀。”

第一次“交州之战”
“交州之战”的持续时间很长,分为多个战役。东吴对交州重新争夺始于东吴宝鼎三年、西晋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此时西晋已经取代曹魏,东吴在位皇帝为后主孙皓,霍弋所遣的交趾太守爨谷、马融相继去世,于是又派遣杨稷为交趾太守,另外还有毛炅、董元、孟干、孟通、李松、王业、爨能等人。孙皓派遣刘俊、脩则反复三次进攻交趾,结果被杨稷等人击败。这个时候除了交趾、日南、九真这交州南部三郡以外,郁林郡(这个时候当属于广州)也呼应了杨稷,对刘俊、脩则所在的合浦郡(也属于广州)形成半包围的形势。

杨稷当机立断,令毛炅、董元等人主动出击,进攻合浦。晋军和吴军合战于合浦县以东的古城,晋军大胜,斩杀刘俊、脩则。杨稷等人并没有凭借此战完全控制合浦郡,但也占据了主动,频繁地对交州(或者说广州)其他郡县进行袭扰。
《华阳国志·南中志》:“吴交州刺史刘峻、前部督修则领军三攻稷,皆为稷所败;郁林、九真皆附稷。稷表遣将军毛炅、董元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破吴军,杀峻、则。”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五》:“漳平废县(在府东……交趾太守杨稷据交趾,遣将毛炅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即此城云。)”
第二次“交州之战”
“交州之战”第一个阶段是西晋获胜。在东吴建衡元年、西晋泰始五年(即公元269年),孙皓又对盘踞在交州的杨稷进行反击。孙皓令李勖、徐存领一军从建安海道向合浦;虞氾、薛珝、陶璜合兵十万(一说三十万,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从荆州向合浦,双方汇合进攻杨稷。李勖、徐存这一路由于海道不通而撤退,陶璜等人顺利到达合浦。在建衡三年、西晋泰始七年(即公元271年),陶璜等人开始对杨稷发动进攻。
《晋书·陶璜传》:“璜败,退保合浦,亡其二将。”

吴军初战失利,军队内部还差点闹出矛盾。陶璜等人改变策略,放弃陆路,由海道直接到交趾。杨稷所置九真太守董元率军抵御陶璜等人。陶璜看出董元所设的伏兵,提前做好准备,一举击溃董元。然后陶璜拉拢董元部将解系的弟弟解象,让解象策反解系,杀死董元。不过这件事在史料上存在冲突。以上内容来源于《晋书》,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董元病死。小编暂以《晋书》为是。
《晋书·陶璜传》:“璜诱其弟象,使为书与系……乃就杀之。”
《华阳国志·南中志》:“(董)元病亡,更以益州王素代之。”
东吴军队的数量至少十万,占据巨大优势,想要长期坚守交趾,最好的办法是出兵取得一次小的胜利,打击东吴军队的士气。就如张辽、李典在“合肥之战”中那样。杨稷派毛炅等人出兵,和陶璜交战于交趾郡封溪县,但是没有成功。此刻杨稷手中只有一千人,外加四千新兵。陶璜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将交趾团团围住,堵塞道路,隔绝可能出现的援兵。到同年七月的时候,城内粮食已经耗尽,大量士兵和百姓被饿死。于是杨稷部将王约反叛杨稷,接应陶璜。东吴军队顺利入城,平定交趾郡,并且陆续平定交州其他郡县。“交州之战”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以上内容来源于《华阳国志》,在《晋书》、《汉晋春秋》中记载杨稷与霍弋约定被围百天以上可以投降,陶璜为了让杨稷死心(此时霍弋已死),以及宣扬正义的需求,给杨稷粮食坚持到百天以上,日期到了但援军没到,于是杨稷等人投降。小编暂且以《华阳国志》为是。

《华阳国志·南中志》:“至秋七月,城中食尽,病饿死者大半。交趾人广野将军王约反应陶璜,以梯援外,吴人遂得入城。”
《晋书·陶璜传》、《汉晋春秋》:“稷等日未满而粮尽,乞降於璜。璜不许,而给粮使守……稷、炅粮尽,救不至,乃纳之。”

从公元263年到公元271年,长达八年的西晋与东吴的交州争夺战终于告一段落。这次“交州之战”虽然以东吴胜利结束,但是在具体过程中,西晋还是对东吴后方造成破坏,控制交州南部牵制东吴的兵力,让东吴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不过总体上来说,交州交通不便,开发不足,地处偏僻,未能够直接威胁东吴的政治中心,西晋对孤悬在交趾的杨稷等人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并且“交州之战”发生时已经是三国时期的中后期,蜀汉已经灭亡,所以知名度就远不如其他的一些大规模战役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建康实录》、《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