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呢,我們談一談諸子百家之中的陰陽家,對於陰陽家呢,或許大家有點生疏,但是若大家回顧一下影視劇之中,那些主持帝王祭天,或者那些神祕莫測,一幅仙風道骨模樣的國師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這陰陽家的神祕之處。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其中有一支專門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被稱爲“陰陽家”,正如古人所言,萬變不離其宗,道家本爲諸家基石,這陰陽家則更是,可以這麼說,陰陽家屬於道家支派,史學家一般以齊國人鄒、騶奭爲創始人。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家有着獨特的思想,對於政治方面似乎不感興趣,但是對世間萬物卻有着獨特的見解,“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爲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其實這裏所言的那些基礎理論與道家創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相同。除此之外,還有五行之說。

在陰陽學派之中,“五行說”和道家的那一套理論還是沒有多大區別,和我們的認知一樣,認爲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演化而成,根據此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歷數家”後與“五行家”相結合。這些爲以後陰陽家步入帝王后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這裏大家要區分一下,陰陽家主打陰陽和五行學說,這和我們所認知的易經等等是倆碼事,畢竟易經爲帝王之學,往往人們認爲,陰陽家與這個自然少不了關係。

當然小編這裏只說的是前期,後期就不同了,小編在這裏就不多說了,

在這裏小編以陰陽家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從夏商周到清末歷代王朝的五行屬性,我們引用的一句話,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爲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爲水德。到漢武帝時,又認爲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爲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纔採用劉向劉歆父子德說法,認爲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爲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爲“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有了這樣的說法。

再有,由於東漢末年之後到隋朝之初,中原王朝陷入了不確定因素,我們直接從清朝來推演,清朝以金爲基石而生水位水德,明朝自然爲火德,明朝的明字也是自然可以分析出來,接着就是元帝國,元帝國爲金德,這也就是被大明朝所滅的原因,往前是南北宋朝爲木德,北宋爲金國所滅,當然,網上有不少的版本,各有說辭,這裏小編只是提供了個人的看法。

還有,國師和欽天監除了掌握國家德行的時候,還要主持祭天之理,在先秦時期,祭天的那一套理論非常之繁雜,多傳以《連山易》爲準來祭天,那時的祭天非常之殘忍,多以殘殺奴隸來祭天,但是到了戰國後期,受諸子百家等等人性化一面的影響,開始殺豬宰羊祭天,帝王主持祭天,以安天下,祈求上天五穀豐登,國泰安民。

不過這些自從南宋滅亡後,帝王祭天的行爲再沒有出現,畢竟祭天的禮儀在元朝統治中國的97年之中早已失傳。

還有就是國師和欽天監負責的另一個責任是觀天相,諸如五星連珠、熒惑守心等等這些天地異象,還有負責給當朝帝王觀龍脈等等!

陰陽家有太多太多的傳說和故事,小編在這裏就不多說了,如果大家喜歡,請隨時關注小編爲大家主持的福叔故事會直播!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