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爲大道之源,民間流派很多,細說起來似乎非常神祕。其實,《易經》在我國古代一直作爲諸經之首,是讀書人一定要讀的基礎課本。因爲,這本書概括了古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認識,無論對於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

《易經》入門,需要知道3個精華規律,學會以後,讀易很輕鬆

《易經》全本分上經和下經

《易經》就像今天的學生們上學的課本一樣,分上下兩冊。我們都知道《易經》共有64卦,與我們普通理解的平分規則不同,《易經》上經爲30卦,下經爲34卦。

上、下經的具體講述內容,用現在的話來講,上經是從天地的混沌狀態(屯卦)開始講述宇宙萬物的形成與發展規律,下經則是從男女戀愛(鹹卦)開始,講述人類社會的繁衍發展變遷。

用現在的話來說,上冊講的是自然科學,下冊講的社會科學。從整體上來說,與現代科學不同,《易經》是從一種極簡的、樸素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易經》入門,需要知道3個精華規律,學會以後,讀易很輕鬆

《易經》是以運動的、發展變化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從《易經》的乾卦“天行健”開始,《易經》的內容就非常強調運動的,發展變化的規律。在我們先民的眼中,這個世界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不斷的向前發展,運動變化。

這種變化存在漸進發展的特點,因此,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因爲好發展到極點就會變,變的方向只能是相反。也就是說,從《易經》的視角來看,世界一直在變化。

這種變化體現在64卦的編排順序上,64個卦象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前後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比如乾坤之後是屯卦,屯卦之後是蒙卦,蒙卦之後是需卦,需卦之後是訟卦,訟卦之後是師卦....

用現代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是,開天闢地(乾坤)之後,一片混沌(屯),萬物矇昧,待啓蒙(蒙),產生了需求,由於各種需求出現爭訟,由爭訟而引發戰爭....

更多的具體內容,可以看我的另一篇關於64卦順序的文章,這裏就不再敘述。

《易經》入門,需要知道3個精華規律,學會以後,讀易很輕鬆

成雙成對,論陰陽,講奇偶

首先,《易經》的六十四卦,我們可以看作32對卦。在易學裏有個詞叫“覆象”,又稱“反象”,意思是上下顛倒過來看。64卦,除了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這8個卦,顛倒之後仍然是自己。其餘的56個,正好28對,兩兩一體。

比如,第三卦屯和第四卦蒙是一對,需和訟是一對,師和比是一對,小畜和履是一對....

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爲4對。

由此,64卦,就變成了32對卦來學習。

其次,在《易經》中,陰陽的觀念一直在其中。這32對卦,前者爲陽,後者爲陰;前者爲奇,後者爲偶。

第三,從64卦的整體發展順序來看,乾生坤,爲順勢發展,而坤生屯則爲逆;屯生蒙,又是順勢而生,蒙生需又爲逆。64卦,如此循環往復。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爲,乾坤實則一體,而生屯;屯蒙實則一體,而生需。

這就是《易經》64卦的變化之理,弄明白這些精華的變化規律,再讀易經,會很輕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