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时期道学兴盛,而儒学式微,统治阶级力求将儒学引导到侠风之中,希望借助儒学中,皇权至上,纲常伦理来影响侠客风气的泛滥,在这一时期儒侠文化理念中,侠客风气虽处于绝对的上风,但是儒学对侠的改造并未停止。唐代儒侠理念之盛远超历代,不仅仅是因为儒侠之间彼此不断地碰撞融合,更是因为唐代自身独特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点,对文人士子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儒侠风气就此蓬勃。

儒家

儒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以儒学代表的是皇权至上和最高权力结构的起源思想,而以侠为代表的普遍社会现象则在民间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两者看似毫无瓜葛,而实际上,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同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演变。

《论语》中有言""刚毅木讷 , 近乎仁"儒侠二字,同时具备了儒家兼济天下,不畏强权一面,又具备了作为侠的阳刚一面。阳刚的侠客中还透露出几分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纲常伦理的“儒生气”。在不同的时期,儒侠之间相互的体现也有所不同。而两者异同也随着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何为儒侠,又从何起源而来?儒侠文化起源与内涵

春秋时代

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普世的价值观,儒家文化在精神层面更加讲究社会利益,有时会压制个人思想,而侠文化更加讲求自由兼爱,讲求个人信义。对于侠文化,可以看做是墨家文化的进一步体现。儒,侠二者都起源与春秋时期,乱世之下,催生无数别具特色的文化。"仁" "义" "礼" "智" "勇" "信" "乐"。这些文化因子是儒家论君子、成人、全人的标准,而在这些因子中同样的包含侠的理念。《显学》中有言:"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

墨家

古人讲儒,侠看做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力量,都对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战国时期纷争的格局,极大的催生了思想的活跃和发展。作为在当时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儒墨两家,或者说以此产生的儒文化和侠文化,都要借助自己的文化理念去伸展文化主张,体现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由此,文化理念的相互借鉴,双方的彼此融合,才构成了当时儒侠文化的雏形,也为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儒侠所展现的“儒生气”

儒侠文化中的儒,侠看似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类型,一个循规蹈矩,遵守礼法,追求天下大同,一个放荡不羁,不受约束,任意妄为,但实质上,两者都具有共同之处。儒学讲究"守"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纲常伦理,而侠则代表"斗"为实现兼爱,讲道义,守信义。儒侠文化的最终内涵可以归结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政治理念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意义的结合。

侠客

儒侠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点,以儒家观点为自身理念,以自我为先驱,敢为人先。《论语·子路》有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于儒侠,他们在大体上是共通的,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不同。侠,是孤独的,一往无前的,但侠讲求平等,讲求信义。司马迁曾赞许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只厄困,既无存亡之生死,而不衿其能,羞伐其德。"

正如同儒家所说的"天下为公"的大同观念。没有等级,没有差别,没有尊贵卑贱,没有纷争的社会。儒侠在不同时代下的侧重之处有何不同?魏晋时期的儒侠文化

东汉文人

如东汉时期士人们都颇好侠风,极为重视自身信誉,不断提升自己的名气,到了党锢之祸时侠的影响力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三国时期的曹植《白马篇》中,就曾塑造了一个一位少年侠客面对国难时,英勇上前无惧生死的形象。曹植通过将国家意识融入到侠的文化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侠。

到了魏晋时期,民间侠风炽盛,游侠少年相互结交报仇,游荡无度,肆意陈欲,随意剽掠,不轨于正义。民间的侠客快意恩仇,彼此有仇怨,一言不合便举刀杀人。魏晋时期各地混战,以地方豪强为首的士族,大力提升自己的势力,私下招募侠客,维护自身利益。再加上当时的豪强也多少带有侠气,就会不断提升自己实力,严重影响到地方安定和中央的控制能力。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道学兴盛,而儒学式微,统治阶级力求将儒学引导到侠风之中,希望借助儒学中,皇权至上,纲常伦理来影响侠客风气的泛滥,在这一时期儒侠文化理念中,侠客风气虽处于绝对的上风,但是儒学对侠的改造并未停止。这个时期的儒侠分成了两种不同方面,以祖逖为代表的儒侠积极收复故土,渴求建功立业,北上收复失地,另一个则以竹林七贤嵇康为首的,对现实无奈,沉迷于玄学,放浪于生活中,逃避现实。唐代儒侠之风

在初唐时期,前代留下的任侠风气也被保留下来,而同样兴盛起来的就是文人士子,受到时代影响,唐代士子积极乐观,胸襟豁达,前代遗留的侠风与文人士子们的风气极为相合。由此产生的儒侠风气在唐代士子,尤以诗人之中最为繁盛。

这些诗人士子或随军镇守边塞,游侠从军,文武两用,醉卧沙场随军征战。边塞诗人陈子昂青年时期驰侠使气,数次随军出塞,曾在《感遇》中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在侠风浓郁的气氛中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唐代诗人

《墨子·非儒下》曾云:"儒,浩裾而自顺者。"儒士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力大多无力反抗,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或者隐居深山逃避现实。而在初唐时期,受到任侠风气影响的儒士,则普遍带了一种刚强之气,他们不屈从现实,注重信义,看重理想"敦气节,立然诺"。因此唐代时期士子,借助侠风表达自我理念价值,追求自身自由的人格理念。

唐代儒侠理念之盛远超历代,不仅仅是因为儒侠之间彼此不断地碰撞融合,更是因为唐代自身独特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点,对文人士子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儒侠风气就此蓬勃。结语大明孤臣"黄道周所言"纲常千古,节义千秋,家人知我,天地无忧"

所谓儒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去之必亡,也无悔也。侠的刚烈印在了儒的理念里。儒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因时而变,伴随着时代场合下不同的局面而不断演绎着自身最具魅力的一面。

儒侠,不是武力上的绝对力量,而是在精神上的一种定力,儒侠文化更多的展现为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既有着天下和平的理想信念,又有着不惧民族危亡的正气。

参考文献

1、《显学》

2、《论语·子路》

3、《墨子·非儒下》

相关文章